张明芬
广西灵山县新圩中心小学 535412
【摘要】: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和阅读总量状况失分不理想。语文学科这本来是一科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但从现在的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教师怕教语文、学生不会读书、不懂表达的问题。所以对于在农村小学开展语文同步拓展阅读是大势所趋,更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词】: 同步拓展阅读、兴趣点、角度、切入点、教学模式
在我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水平比较差。在语文测试中,学生在课内阅读或者课外阅读题中失分比较大。外加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图书匮乏,家庭教育跟不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阅读量,农村小学生远未达到。而市场上课外读物杂乱,教师无法集中引领阅读,课外阅读缺少切实的指导,学生就是放任读,随意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语文学科这一原本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却出现了教师怕教语文、学生不会读书、不会表达的问题。所以对于在农村小学开展语文同步拓展阅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那到底在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语文同步拓展阅读呢?下面这就这个问题作了以下的分析、论证。
一、了解拓展阅读教学的兴趣点。
1.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因此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不过教师虽有这种意识,但在课堂上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流于程式,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的教学多媒体走进学生的阅读课堂,拓展学生阅读的兴趣点,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高智商、高情商的方向发展。例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创设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前往桂林,此时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由远而近,学生真像坐在飞机上一样。到达目的地后,映入眼帘的是风光旖旎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学生边聆听课文录音,边欣赏美景,顿时感到心旷神怡,不少学生还沉浸在那美丽的风光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拓展,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阅读学习渐入佳境。
2.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1)专题阅读:利用名著或影视作品也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方法。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哈利·波特》等,学生们特别喜爱,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效果会更好。
(2)设立图书角:教师带头买书捐书,学生踊跃献书,另外可以到图书室借书放入图书角。通过交流读到较多的书,学生在交流中实现了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
(3)读书交流:只一味自己读书而没有与他人交流,这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效果甚微。“读书交流会”是一种不错的形式。主要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用一段时间去读一本教师或同学推荐的好书,然后用一个集中的时间由学生、教师以共同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其间也可展出一些学生的读后感或其他作品。
二、开阔拓展阅读教学的角度。
《新大纲》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本来是最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如《黄果树瀑布》可以设计一个风光解说片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三味书屋》,是否可以从教育学、教学论的角度去分析,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水调歌头》这篇课文,在学习曲子的内容时,有的学生提出不仅可以从音乐上去理解,然后全班合作,配上音乐,长长的一首诗词很快就能背诵了。这真是体有万殊,物无一理,不拘一格的语文阅读教学,从广泛的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它是建设先进阅读文化的摇篮。
三、把准拓展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1、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同类可以是题材的同类,可以是文体的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的同类。如学了《峨眉道上》之后,我们教师向学生推荐了《挑山工》。学生们在阅读中把“铺路人”和“挑山工”进行了对比,发现“铺路人”、“挑山工”都是普通人,但是他们都有常人没有的毅力和情操。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观察生活,写出自己生活中“铺路人”、“挑山工”。这样把拓展性阅读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在训练中提高学生各种素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等。
2、以节选课文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由于教材的容量有限,有些中外名著只能选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就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原著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我们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习了《神奇的克隆》,老师们又向学生推荐《西游记》。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再读原汁原味的书籍,学生是很感兴趣的。这样做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更全面透彻地把握了节选课文的主要内容。
3、以某一课文为点,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在每册课文中都有一些成语故事、歇后、格言语等等知识,我们就会结合课文的知识点,开展一些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多读多识多知,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4、以某一作家的作品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代表性作品扩展。 如学习了《七律长征》,我们向学生推荐毛泽东的《沁园春》、《卜算子·咏梅》、等等,还比如学习了《早》,又会向学生推荐鲁迅的《鲁迅传略》、《呐喊》等等。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家的思想性格、生活道路、创作成就,学习作家勤勉的学习精神、严谨的创作态度、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课外阅读根植于课本,既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连接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此外,我们还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推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读物,了解书籍、报刊的分类,帮助学生选择书报;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浏阳市奎文实验小学课题研究组。发表于 2006-8-31
3、朱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指导策略[J]. 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4、施建平.《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
5、《小学语文同步拓展阅读研究》,泗阳双语实验学校,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