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武
清远市佛冈县汤塘中学 511675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改革实施阶段,初中是学生知识由易到难的一个重要节点,尤其对于数学教学而言,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实践能力。“导学案”分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启发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构建知识主线,师生共同完成,以此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导学案;分层教学
前言:随着我国新课标的实施,通过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至关重要,采用“导学案”教学能够使学生对教学自主设计,再由教师归纳补充,以此外城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新型课程改革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但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依然传统传统教学模式,追求片面升学率,同时较多教学只顾“教”忽视学生“学”,导致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讲授知识,很难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未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所以,需进行有关课堂改革的尝试,其中“导学案”分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以此挖掘学生潜力,发挥主动性,将课堂交给学生,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学案的设计:学案AB案分层
根据不同单元话题编撰相关学案,背景知识根据难度分为A案、B案。A类班级学生需学习两种方案背景知识,其中B案具有一定挑战。教师需引导学生细读A案,导读、泛读B案,以此协助学术学生理解与单元相关的信息。B类班级学生需必读A案,B案能够根据班级学习风格与学习水平合理选择。教师在教学期间可灵活进行分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分层教学设计
在应用学案期间,应用时间至关重要,主要做法是,起步阶段应在课堂中应用学案,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学案,如学习目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以及规范学习习惯等,以此可协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技能;再将学案在课前应用,在课前完成预习部分[1]。
2.1 “导学案”课前预习分层—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在课前预习期间应用学案,可展现学生个性,主要是指让学生提前预习相关课程,把握教学内容,对相关知识有大概了解,可避免学习时完全陌生。
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应根据学生知识储备、学习与理解能力控制知识难度与深度,若预习课程布置难度较大,极易增加学生挫败感,导致学生无法找到解决方法,甚至部分学生会对自身学习能力产生怀疑,降低学习自信心;若预习课程过于简单,便很难达到有效的预习目标。因此,教师们要合理设置预习内容,提高预习价值,可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性思维,充分展示出学生们的个性。
2.2 “导学案”课堂教学分层———尊重学生差异
课堂教学分层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能力等因素将教学划分不同层次,是教学中重要环节,不但能够提高学生成绩,而且还可起到尊重学生差异的作用。在教学期间,教师需对不同学生性格特点、学习情况等全面了解,同时根据成绩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认识到不同学生均有与众不同的一面,同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将同一教学方法统一用到每个学生中,应表现出自身的学习个性,实现个性化发展。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对每位学生密切关注,比如若某学生在学习中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可在提问时增加对该学生的提问频率;若某学生缺乏自信,教师应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对该学生进行提问。
2.3 “导学案”课外辅导分层—着眼学生差异
教师在可通过课堂培养学生学习个性,提高学习思维,但是通过课堂培养发现,学生学习成绩有一定差异,主要是因学生之间存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差异,导致学习状态有所不同[2]。比如,一些学生在学习期间处于放松状态,一些学生在学习期间较为吃力,需要通过全身心集中。对此,教师需对学生不同学状态进行针对性课外辅导,首先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学习情况,再针对具体知识进行辅导。
2.4 “导学案”作业设计分层———提高学生热情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可显著改善其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成绩,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同时在作业设计阶段创新作业内容,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让他们能够有新的感悟和体会,通过作业,学生们对于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能够了解到自己所下的功夫到底够不够。除此之外,通过完成作业,学生们能够获得满足感,也能够唤起其对于学习的热情。
结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不但能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而且可体现出启发性原则、教学民主思想与知识构建思想。
参考文献:
[1]韦媛. 分层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初探与尝试[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30(0z2):194-196.
[2]叶林, 邓筱红. 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尝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9(0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