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聪
大连渤海高级中学 116000
摘要: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指导的目标性、任务性、情境性和趣味性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微课程开发可以满足上述要求。因此,文章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探究了高中物理微课程的开发路径,并对物理微课程的实践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微课程
前言:新科技的相继涌现诱导着中学多学科教育思想、方式的转变,高中物理课程也不例外。而微课程是一种以迎合高中生随时随地学习需求为目标的新型课程模式,可以有效发展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因此,研究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微课程开发、实践非常必要。
一、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微课程开发
1、内容与学生分析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五章《平抛运动》为例,该课程涵盖了平抛运动的定义、特点、规律,涉及了科学探究层面理论研究、实验探究以及物理观念、物理模型、处理方法、科学态度等一系列内容。在此之前,高中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与曲线运动相关的知识,但在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缺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关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提升。
2、目标规划
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入手,可以进行微课程开发目标的分模块规划[1]。在物理观念层面,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平抛运动;在科学探究层面,需要高中生经过质疑-猜测-论证等探究流程,学会自我发展与协作提升方法;在科学思维层面,需要高中生自行构建物理模型并进行科学思维的抽象概括;在科学态度方面,需要高中生从物理视角阐释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3、微课制作
微课制作包括录屏、解说、编辑几个模块。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录屏软件和移动智能设备,进行录屏课件制作。在制作时应依据可被高中生清晰识别的原则,进行字体、字号的恰当设置[2]。
其次,从微视频开始到末端贯穿解说词,由教师口述平抛运动概念、规律等内容以及相关问题,配合短暂停顿,引发学生思维拓展。
再次,利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点击右上角录制屏幕按钮,打开课件开始录制。录制结束时点击结束按钮自动生成原文件,格式为.trec。
最后,利用视频放入、轨道添加以及剪切、分割方式,对原文件进行编辑。
编辑后点击“生成”、“分享”按钮导出为mp4等可在教室多媒体设备中播放的内容,并命名。
二、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微课程实践
1、课前投放
在授课前夕,播放前期制作的微视频——真实的谎言。通过将男主人公骑着摩托车从楼顶飞出的片段进行模型化处理,引入新知识——平抛运动。而学生可以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将现实情境模型化,于头脑中形成平抛运动的概念[3]。
2、课中指导
在引入新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再次通过微视频展示与平抛运动相关的一系列情境,比如从悬崖顶端飞落的瀑布、水平射出的标枪等,引导高中生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寻找几个画面的共同性质,深刻感知平抛运动的特点,固化平抛模型。进而反复、快速播放相关视频,鼓励学生认真思索有关知识点,并归纳总结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运动特点。
在概念类知识点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播放软件分别展示以“探究平抛运动竖直方向的运动”、“探究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运动”为主题的实验,要求高中生认真观看,预测现象,验证结论。并指引高中生根据所学知识点进行平抛运动规律的总结,对平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为化曲为直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3、课后拓展
在课中实验开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微例题”的形式,将与平抛运动相关的常见题型设置为动态视频画面,帮助高中生牢固认识并掌握平抛的模型。比如:甲在砖墙前高处抛出一个石子,石子正好垂直打落在一倾斜角为37°的斜坡上一点,已知每一块砖平均厚度为15cm,抛出点到斜坡上一点竖直方向刚好相距200块砖,求石子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将甲在砖墙前高处抛出一石子运动的过程动态展示,并显性展示石头落下的路径痕迹,促使高中生可以直接在头脑中构建石子落到斜面上一点的竖直位移计算模型,结合得出结果。在这个基础上,给出类似的例题,要求高中生根据前述速度与位移分解模型解题,循序渐进的引导高中生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思维。
总结: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科学思维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存在彼此依存且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微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以高中生为核心,以深化高中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主旨,进行微课制作。进而在课前、课中、课后投放,配合课中的恰当指导,为高中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宿芹. 如何在微课中体现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9, (030):44-45.
[2]黄中秋.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微课选题与开发[J]. 物理教学, 2018, (004):9-12.
[3]娄燕.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微课实验教学实践与探索——以《测量金属的电阻率》为例[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19, (05):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