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历史三步教学法简谈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4期   作者:彭英
[导读] 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新指向标,是新时期历史学科教育的宗旨和标杆

        彭英
        西安市高陵区第三中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200
        内容提要: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的新指向标,是新时期历史学科教育的宗旨和标杆。历史三步教学法是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实践教学心得和探索,三步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步之间互融贯通,落实学科素养,提升历史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科素养    立德树人    人文教育    三步教学法
        意大利著名史学理论家克罗齐提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只有三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成为历史,今天正在成为历史,明天我们将以史为鉴,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历史。历史的本质是要通过过去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通过对现在和过去的理解,预知未来。而对未来的预知更多的是精神传承、文化生命的延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凸显了历史重要的人文科学地位,学科素养要求下的历史教育,站位立德树人、培养优秀国民的学科特点。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我对自己从教15年进行了反思,并尝试性的提出历史三步教学法。
        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三步教学法:三步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历史纵看是社会,横看是生活,每一段时期的历史、每一段时期的每个领域、每个方面,都是由具体的“人和事组成的”,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先用“是什么”引入所讲授的新课。然后,用“为什么”引导学生对所讲的人或事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分析的时候,需要准备材料,这个过程就可以落实学科素养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解读与分析,得出结论,就是第三步“怎么样?”这一步也就是落实“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最后形成学生自己的认识,再结合和老师和其他人对相关知识的解释,从而达成一种共识、共情、共感,即“家国情怀”,在授课过程中落实学科素养,五个学科素养落实的顺序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及时调整。
        虽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离不开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一节优秀的课堂、一位获得学生认可的优秀科任老师,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今天我先从老师自身方面尝试性的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科任老师是一门技艺活,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教学的智慧,即独特的教学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当然人文科学老师还应具备人文知识素养和人文情感,这样才可以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达到教育的精神境界。

三步教学法的第一步“是什么”,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又全面、客观的认识。”①但是这种指导不是一节课开始就填鸭式的告诉学生什么是唯物史观,“教学是通过引导学习者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习者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布鲁纳。“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启发,和学生的积极学习,使学生逐步系统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教学论》董远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进而有所收获的过程。唯物史观是我们学习历史应该坚持的原则,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学生思维实践获得的真理,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运用。所以,唯物史观是我们在备课和学习中坚持的原则,最好不要先入为主。如: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课前让学生预习并设置问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有哪些(是什么)?引入新课。
        “现代教育观认为,历史教学是建构历史知识的过程。师生以史料为媒介,通过‘对话、交流、沟通’,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交往活动中完成对历史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学不再是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前人认识的成果,而是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让不同见解和主张相互碰撞,教师、学生以教材和其它课程资源为媒介共同探索历史的奥秘,通过对话和交流,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②这段话大抵告诉我们,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基础,通过对史料的研读老师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即“历史解释”。同样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为例,进入第二步为什么?为什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和私有制呢?
老师在解释这一步的时候,需要从时空观念出发,搜集相关史料,然和引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对史料进行研读、分析,最后得出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认识,学生自然也就对历史有了自己的理解,即“历史解释”。接下来第三步“怎么样?”学生就心中有数,大概能说出不同土地制度的影响和原因,最后经过老师引导,上升到历史发展本质的认识,即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有了对历史的科学认识,也就容易产生共情、共感、共识的家国情怀。
    “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是教学过程的基石,教与学的关系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关系。因此,基本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立足于教学过程的主要关系。”③“教师不仅内在地包含了学生,而且就是学生;学生不仅内在地包含了教师,而且就是教师。”④这两种观点充分说明了老师和学生的相互依存关系,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印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步教学法是否有效,是否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有所收获,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检验,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希望各位历史老师能够参与其中,让我们共同成长,为中学历史教育添砖加瓦。
参考书籍或文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  
?《历史课程教材教法研究》2018版    郑林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概论》2019版  薛伟强  范红军  陈志刚
?《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载《全球教育展望》2008(6)张华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