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菁清
绍兴市上虞区小越中学,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本文以“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教学为例,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真实情境—层层问题—探究任务”的角度选择生态脆弱的区域,融入真实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引发学生思维深入,构建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立足于区域,萌发于情境,成长于探究过程。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区域;问题情境教学
一、引言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是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立足区域,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思考、分析、讨论、表达和交流等活动,提高地理课堂的质量和效果,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从而落实本学科的核心素养[2]。本文以“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为例,立足区域背景,运用问题情境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立足区域,渗透概念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是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节内容,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区域环境问题。各区域内各大地理要素的组合存在显著差异,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资源开发程度也有所不同,荒漠化在我国不同地区表现也有所不同,所以要理解荒漠化的前因后果必须立足区域背景。
基于区域的特殊性,本环节中笔者从荒漠化的本质就是土地退化入手将其外延得到拓展,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图1):1.分布地区:既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出现在半湿润、湿润地区;2.成因:既有气候等自然因素,也受人类过度经济活动的影响;3.表现形式:不同区域不同,例如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表现为土地沙漠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地区表现为石质荒漠化,黄土高原表现为水土流失,华北平原表现为次生盐渍化等。
图1 “荒漠化”内涵概念的外延知识体系
为加强学生对不同区域背景荒漠化的认识,笔者设计了“连—连—看”活动环节,依托中国地图将不同的土地退化的图片对号入座到各个地区,即以达到学生认知不同地区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因执教班级为我区农村普通高中高一学生,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知识的迁移和深化存在较多的困难,因此该环节在笔者询问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困难后,由笔者和学生共同完成。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逐渐深化自己的区域认知,认识了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学习了相关地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情怀,为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三、创设主题情境,设计探究问题
1.选取典型区域,激发探究动机
“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中,教学内容均以案例为载体,湘教版教材内容中的案例组织形式单一,对案例的阐释简明扼要,让教师教学难以把握,以本节内容为例,教材通过阅读材料的形式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直接阐明现状、原因,让第一次接触荒漠化的学生觉得内容简单但知识不会迁移。因此,笔者认为适当地对案例增加一些叙事性的情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材料为主的呈现方式,适当地结合视频、图片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该环节笔者以“探秘丝绸之路上消失的绿洲古国——楼兰”为背景案例,从回眸古城之兴到感叹古城之衰分析该区域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
2.提供图文、视频信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
探究活动一:回眸古城之兴
“航拍中国”为本次教学提供了很多的材料支撑,古城之兴截取于航拍中国之新疆的片段,向学生们展示了当年的楼兰城繁华的景观,是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之地,楼兰地处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罗布泊畔的绿洲之地(图2),分析楼兰古城兴的自然原因。

图2 楼兰古城遗址图
该教学环节意在探究古城之兴,将知识点落在聚落形成的自然原因分析,以视频和图片为载体,考查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探究活动二:感叹古城之衰
在经历了前所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彻底的干涸了,曾经丝绸之路上的繁华盛地,如今黄沙乱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楼兰古城沉寂在黄沙之中呢?让我们首先跟着专家们的视角去看看他们眼中楼兰消失的秘密。展示视频,该视频来自《国家档案》。随后,笔者提供以下三则文字材料,探究神秘的楼兰古城消失的秘密。
材料一 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在这旱化过程中,由于沙漠扩大,楼兰古城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消亡不可避免。
材料二 在今天被人们称作“千里无人烟,干燥无水源”的罗布泊畔,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楼兰。 考古学家们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和灌溉农业。到了汉朝,罗布泊一带成为发达的农牧业地区,河渠纵横,草木茂盛。公元3世纪后,由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下游被流沙淤塞,楼兰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口被迫外迁。后来,楼兰国都逐渐变成了废墟,绿洲、良田变成了荒漠。
材料三 楼兰处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同时因地理位置优越,人口的增加使屯田开荒需要大量烧荒,手工作坊、民用炊火都要砍伐大量的林木。过度的采伐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水土流失淤积河道、湖泊,河床抬高、湖深淤浅。
探究活动三:反思兴衰,复兴明日
楼兰古城的消失只是荒漠化现象的一种后果,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国土面积之和[3]。荒漠化造成的严重恶果及扩展趋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全世界都在行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请大家献计献策。
3.联系日常生活,内化核心素养
在大家思考问题之前,笔者借助于希沃授课助手向同学们展示了大家都在关注的支付宝中的蚂蚁森林活动,这是一个提倡低碳行为的计划,通过低碳行为获得能量,收集到一定的数量后,公益组织将以我们的名义在西北地区种下一棵真实的树木,以对抗不断扩大的荒漠化。该环节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响,大家开始积极献计献策。
对此,以探究楼兰古城为主线的问题情境教学提炼以下知识结构图(图3),逐步完善学生的地理思维模式。
图3 区域问题学习思维导图
四、情感提升,实现核心素养的养成
课程最后笔者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为结束语,希望同学们通过荒漠化的学习,提高认知区域的能力,通过案例提升综合分析能力,逐渐学会构建地理思维网络,同时培养浓厚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五、问题情境教学进一步教学的思考
基于问题式的情景教学实践能够将地理各要素和核心素养有机联系在一起,将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要素结合起来构建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框架,从而做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本课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综合分析力,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学生区域认知,理解区域的差异性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吉茹.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教学设计和实施——以“忧乐天下洞庭水”为例[J].地理教学,2020(5):33-36.
[2]何亚琼,高青,关注区域概念学习进阶促进地理核心素养养成[J].西安: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0):36-38.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