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4期   作者:徐楠楠
[导读]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增强

        徐楠楠
        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 361000
        摘要: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增强,同时也可以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立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在提升班级管理效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给学生应该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策略探究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中的综合素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在小学时期,学生对于周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会对于生活中见到的事物进行模仿。但是由于生活中的内容错综复杂,因此,会对于学生的心理发育造成不同的影响。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交往也会对于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为了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体上来说,现在小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要与时俱进,及早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会出现严重心理疾病。相关资料显示,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大部分是由于不爱说话,性格比较内向焦虑。由于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导致逃学时常发生,所以学校需要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给小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课程,为他们普及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让社会、学校、家长都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小学生的健康心理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1.2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
        我们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小学生的判断能力比较弱。可能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干扰。由于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没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只是以分数去要求孩子,自然就导致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小学生非常孤僻,思想比较封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判断,遇见问题能够想办法解决。让小学生去正确地看待分数和学习,而不是只把分数和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
2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要点
        2.1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结合现阶段学生所具备的心理状态,合理地分析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专门地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现阶段部分学校也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安排到教学总体规划中,不过因为这些课程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教学中教师未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行教学,所以这些课程取得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进一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体现出来,相关学校应该针对学生主要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制定教学计划,从而帮助学习有效解决心理问题。

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关爱,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给这些学生更多关爱,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从而更好融入集体,最终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2.2结合德育教育开展心理教育
        德育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价值,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学给学生渗透心理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的协调补充让学生从思想上和心理上都可以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在班会上开展以“我爱我的班级”为主题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班级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可以热爱自己班级中的桌椅、绿植、同学、老师以及卫生用具,然后将心理教育穿插其中,在讲到热爱同学时,教师可以将嫉妒、怨恨这些心理教育因素穿插其中,让学生了解到嫉妒、怨恨心理的存在会对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同时会给整个班级管理带来怎样的影响,让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认识到这些不良情绪的坏处,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免除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四个字产生的恐惧心理,不在让学生听到这四个字而发生畏惧,借助于德育教学学生可以更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对于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将这两者融合,在管理中潜移默化使得学生学到更多心理健康知识。
        2.3加强与学生日常沟通
        沟通是问题发现和解决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加强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通过对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够使教师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生进行倾诉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不能轻易打断学生,在学生倾诉完后,通过合理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帮助,对教师产生信息。在交流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指责,尽量减少一些批判性语言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心理关怀。在针对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对于学生多多关注,通过给与学生足够的关爱,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感,拉近师生双方的心里距离。
        教师需要运用文明且温和的语言开展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在耐心听取小学生的生活困难或者是心理问题基础上进行互动沟通,在掌握班级学生认知情况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利于在资源整合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指导。基于小学生呈现出的学习能力与成长规律,班主任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的教育资源,在营造生动教育环境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让学生们可以对青春发展、集体生活、课程学习和优秀道德品质等内容进行多个层面地探索,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小学生对课程学习和青春成长的认知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可以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在进行时的班级管理时,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因素尽心思考,立足于学生当前阶段的心理健康状态,制定合理的教育模式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心理素质得到提升,让学生带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最后从全面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云.心理健康教材“自我”模块的分析与评述[J].心理月刊,2020,15(17):26‐27.
[2]刘照梅.体验式教学在小学心理课堂中的实践探析[J].心理月刊,2020,15(15):62.
[3]韩丽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S1):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