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如何应用探究式教学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4期   作者:党静
[导读] 探究式教学最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党静
        岐山县蔡家坡高级中学  (陕西 宝鸡)      722405
        摘要:探究式教学最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探究式教学,是目前高中课堂教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水盐平衡的调节》为例探究,分析了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多想、多问,让学生敢提问、会提问,这与新课改倡导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科学探索能力的探究式教学理念是一致的。探究式教学最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动脑、勤于动手,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达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的神奇效果。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在情境设置的基础上构建探究学习的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的获取知识。
        探究式教学有着鲜明的特征:在围绕教学核心任务设置的多方面探究活动当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一方面增强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及技能,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能力。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探究式教学,是目前高中课堂教学面临的新课题。下面笔者就以高中生物必修三中《水盐平衡的调节》一节为例,来说明一下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践行探究式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通过探究式教学,教师根据课题创设相应的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通过思考、讨论、研究分析实验和总结等方式掌握学科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为依据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笔者首先给学生说了一个现象:早上老师吃的饭有点咸,现在口渴得很,而且我没带水,你们说我会渴死吗?学生哄堂大笑,于是在他们的笑声中,我提出了本节课的第一轮问题:
        1、饭咸人为什么会口渴?
        2、口渴这个感觉在哪儿产生的?
        3、我为什么没渴死?
        学生先带着这三个问题通读了本节课的内容,然后他们在相互讨论中又进一步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同时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他们从课本中知道:人口渴但是机体水份保持平衡是因为人体自身有调节能力。这样,老师就由传统的一讲到底、给学生全盘输灌变成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模式,这样,学生手中的桃子就不是老师硬塞给的,而是他们自己主动跳起来摘到的,他们在学习中也尝到了自己获取知识的快乐,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
        二、有效引导,层层推进
        高中生物学科知识脉络复杂,不但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并且要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脉络。传统的理论灌输、死记硬背效率低,效果很不理想,而在探究式教学中,老师有意识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动脑想梳理好知识点,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而老师巧妙的问题设置尤为重要。这样会让他们找到知识脉络的薄弱环节,便于对症下药。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当他们通过通读课本解决了前面三个问题后,我又根据他们对前面知识的理解程度,设置更细小的问题:
        1、渴觉是通过哪种途径怎样产生的?
        2、口渴但是机体最终达到了水份的平衡是通过怎样的调节过程完成的?请大家写出其反射弧中的具体的几个组成。
        通过对上面两道题的探讨和思考,学生对本节课最初的几个知识点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学习信心更加增强了。
        三、巧妙设问,突破难点
        就在他们觉得渐入佳境,自己已经对这一知识点掌握很好的情况下,我根据以往学生常犯的易错点再次适时地设置了问题:
        1、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是什么?
        2、在此调节方式中,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分别是什么?
        3、在此调节方式中,参与调节的激素是什么,是由哪个内分泌腺分泌的?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靶器管又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相互作答,最后分组给出每道题的答案,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我再做了必要的补充完善。最后我又设置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
        思考:在本节课的调节中,下丘脑中既含有感受器,又有神经中枢,同时又含有效应器,所以它所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是否能够存放下?
        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经过进一步的探讨,他们搞清楚了抗利尿激素虽然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但是必须由垂体后叶释放。这样也就很轻松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通过上述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一节本来内容很多、知识点很繁杂的生物课,在笔者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式探究中很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个互动探究的过程中,由于笔者不断给学生们提岀新的问题,给他们的思想中不断注入“活水”,孩子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之中,就很轻松地逐一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同时建构起了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知识框架,让他们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了。正是这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孩子们的心田,他们的思维才更清晰,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理解得才更透彻,孩子们也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也了《考试大纲》在这一部分对学生的要求。  
        人们常说,教无定法。在这节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明白了实践探究的重要性,转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笔者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首先,在针对教学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放在教学实践的主体地位;其次,我们还要掌握好引导的分寸,放任自由讨论会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引导内容过深入又失去了探究的价值;最后,教师更应当向学生点明思路,为其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主要工作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既掌握和理解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种教学模式对于锻炼学生思维深度、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有很大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们会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这一模式,使它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好的服务,我们也深知前进的路途还很漫长,但相信我们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史朝. "探究教学"的理论和模式[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2, 000(001):26-29.
  [2] 弭金玲. "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生物学教学, 1997(11):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