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秀平
盐城市大纵湖初级中学 224034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的过程中,应具备的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将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鉴于此,本文对核心素养背景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背景;初中物理;关键能力;培养策略
初中物理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人们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从而推动了物理学的不断发展。从古到今,在物理学上有成就的人都要经过观察、实验和创新这三个阶段。而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物理学科教育来说十分的重要。
一、着重培养自学能力
从物理学科特点来看,其表现出了明显的复杂性、综合胜和系统性。为此,教师需要结合现阶段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性问题,进行逐步解决。在进行教学模式调整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近段以来的学习状况、性格特点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系统性了解之后,结果教学大纲中相关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调整,从而更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从其积极作用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知识,同时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另外教师还需要尽可能保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主要是从物理学科枯燥性和实践性角度来看的,学生需要在掌握了枯燥的理论知识之后,结合物理实验的积极作用,对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科素养。
二、问题引导思维能力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唤醒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驱动力。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关键期,因此,以问题为导向来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具体内容为学生设置课堂问题,这样,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还能够以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此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光的折射”为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反射,为了使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笔者首先提出几个课堂问题,以此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光是怎么传播的?什么是光的反射?我们是怎样看到水中的鱼的?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联想、回忆。在此之后,笔者揭示“光的折射”这一教学主题,进而演示“让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即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光从空气进入水的界面上发生了什么现象?以这几个问题为导向,笔者不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帮助他们体会光折射的发生,进而总结出光的折射这一概念。在学生明确什么是光的折射后,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即光的折射有哪些规律,以这一问题为探究目标,笔者引导学生明确了“入射光线、法线”等概念,并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三、培养敏锐观察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善于抓住实验的重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提高学生物理实验观察效应,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避免错综复杂的客观现象对学生物理实验观察的影响,让学生在物理实验观察中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提高自身物理实验观察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探寻客观现象本质规律。
例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物理课本中许多知识都与生活密切相连,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和认知特点向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传授,结合必要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观察中不断发展自身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是区分不同物质的一项判定标准。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可以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和质量进行区分,但当学生面对教师所给出的体积不同,外形相同的金块和铜块时,就没有合适的判断方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探究物质密度的实验,在实验中分别记录出同种物质的不同质量与体积的数据与不同物质的同种质量与体积的数据,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铜块与金块质量与体积均成正比关系,物质的质量大,体积就大。同时,学生发现不同物质相同质量下体积是不同的,如金块和铜块,相同质量的情况下金块的体积更小。教师以此引出密度的概,质量/体积=密度。学生在此次物理实验探究中抓住实验重点,从不同物体质量体积关系去寻找探究问题的突破口,有效培养学生敏锐精准的观察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观察要做到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物质规律不仅从外形特征去辨别,在物理实验中要摒除纷繁复杂的表象给自身观察所造成的干扰影响。
四、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学生多种认知的重要驱动力。由于物理是一门以科学为主的学科,要想塑造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其认知水平,实验活动的开展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操作活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还能够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声音的特性”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了解声音的特性,笔者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从哪些方面来描述乐音”这一问题,以这一问题为出发点来推动后续实验活动的开展。接下来,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指导他们运用“钢尺、音叉、乒乓球”等用具开展实验操作活动,以此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影响响度的因素”等。学生能够在实验操作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与振幅距声源的距离有关”等结论。由此可见,通过开展实验操作活动,不仅让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等不同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师应让学生在目的明确,步骤清晰、重点突出、开放交流的学习氛围中通过有效学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获取新知识、开辟新思路、创造新发明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引领学生步入物理知识探究的厅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宝银.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研究[J].物理教师,2018,39(2):37-40.
[2]司兰.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J].速读(下旬),201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