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3期(下)   作者:崔丽峰
[导读] 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呢?总结几十年教学实践经验,
        崔丽峰
        康保县城关小学   076650
        如何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呢?总结几十年教学实践经验,我体会到关键是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起学生想学习数学的兴趣
        前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小孩子,分析事物的能力比较简单,对见闻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兴趣,联系学生中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从浅入深,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引导同学们学习已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再利用教具和学具,让学生观察,想一想,猜一猜,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同学们拿着已经准备的学具和材料,量一量,比一比,兴趣果然就出来了,同学们各抒己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骤进行,当实验做完后,学生就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也有的同学得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里我着重强调让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重要性,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又让他们用不等底或不等高的圆柱、圆锥量一量,比一比,这样大家都印象深刻,接着板书总结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又如在教学分数认识时,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把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分的苹果数不能用整整来表示,这就引出一种新数-----分数来表示。这些学习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可对其中的道理却感到困难,通过上面的实际操作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的兴趣。小学生的儿童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好胜、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好、逻辑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强,采用新颖的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教学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名人说得好:“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于这一点我在上课时有目的地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导他们完成有关的操作和实践,最后总结提高,及时进行鼓励。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让大家用准备好的材料动手实践,最后得到结论: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用这种方法总结出来的结论学生记得住,用得活,每人都从中得到锻炼,体现了自己的才干,从中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增强了学生会学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个教程中,学生成了学习数学的主人。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引导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利用较少的时间迅速地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这就为新授知识奠定基础。如我在教学倍的认识时,先出示小黑板题:草地有2只黑羊,4只白羊的简笔图画,让同学们根据图上的白羊和黑羊的只数,用一句话说出他们数量的关系,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几种解法便产生了,再由大家进一步分析讨论,在这种基础上教师引导提高,引出认识倍数。理解两个数成倍数的关系,谁是谁的倍数。这样有趣的引导,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
        四、在教师关爱学生的环境中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众人所知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的确,教师对学生有爱心,才能在师生间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爱心是一个教师能否教育好学生的关键,只有有了爱心,才会有事业心,才能想法设法地教好学生。作为老师,对学生有极度负责的精神,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坚持不懈地工作,这样就一定会收到可喜效果,在爱中获得胜利,在胜利中又获得新的爱。也就是说,先有教师爱学生,后有学生爱老师,再变为学生爱听教师讲课,乐而多学,学之巩固,学生必定产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
        总而言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征,主动与学生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想学、会学、主动学的积极性,就能有效地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