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李君

发表时间:2021/5/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   作者:李君
[导读] 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发展又依赖于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尼勒克县分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35700
        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而从长远来看,经济的发展又依赖于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顺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地方经济的发展需结合时代需求,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比如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保护生态环境,但由于某些对策不够全面细致,导致生态系统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需针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具体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切实提出能推动生态环境、地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人口、土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时广泛采用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系统学原理,该理论认为环境和经济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共进,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以经济与环境协调为基础,以保证整个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1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总体来说,生态环境改善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观念和获得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达到现在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近两个世纪来,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伴随产生了能源枯竭、气温上升、环境污染等各种危机,自然资源中物质循环利用、生态自我修复受到破坏。倡导和建立新的生态文明,成为帮助人类走出困境,实现更高文明、更大进步的唯一途径。二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破坏性生产发展、断档式资源利用、低效能的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后果,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呈现出阶段性激素式泡沫般的发展之后陷入瓶颈。如何可持续的利用资源、发展经济不可回避的成为我们必须要面临的课题。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急切需要。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要经济效益的提高,还要实现生态效益,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高引擎。建设宜居、宜游的高品质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改善民生,提高民生质量,也成为迫在眉睫不容忽视的责任。精神和物质应该实现两手同时抓,用物质的改善提升精神高层次的追求,用高层的精神促进生态与人的和谐共生。大力改善社区环境,创建绿色环保文明社区,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
        2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2.1做好污染源处理工作
        真正实现城市全面发展,就要保护好生态系统,最好的方式是对城市中污染源进行全面治理和分析。城市属于人口密集区,污染严重,政府需加强认知,意识到污染对整个城市甚至国家的影响。采用集中形式有效控制城市污染,例如,对排放污染通过高额收费手段进行有效控制。结合城市发展具体情况拟定适合发展的污染排放标准和对策,一旦企业或工业排放污染超标,要按照超标过量经济费用收费,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政府投入更多资金,并使用效果更好的仪器方法对污染进行全面彻底清理,避免城市中出现污染,以及对城市环境造成破坏。


        2.2以供应更高质量的生态产品促进高质量发展
        要把生态环境质量的可持续提高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提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高质量发展,制定“优质生态”和“高标准保护”的环境目标和责任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高质量指标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完善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环境保护厅审计制度、生态环境破坏责任制等,定期发布区域绿色发展指标、环境保护压力数据指标,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把生态放在首位,坚持从源头上各项任务顺利实施,高质量地发展。
        2.3思想观念逐步树立生态化
        人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总链条上一个环节而已,不是高于或者独立于自然界存在的“主人”,所以我们在享受快速提高的经济效益带给便利的同时,应给生态环境的改善予以利所能力的回馈,尊重自然,把生活生态化、工作生态化融入我们的一言一行,树立起理性自觉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审美意识,节约水电、节约纸张、循环利用就是创造经济价值,就是为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贡献。
        2.4推广城市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技术进行全面、合理的改良工作,能有效降低资源损耗,实现社会各资源再利用,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将其作为整个城市可持续发展主要方向,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进展。因经济迅速发展,生态资源过度开采、浪费,需要政府加大管理力度,出台政策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管理,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对策,扩大绿化面积,引领人们植树造林等,通过此种形式有效保护环境。
        2.5加快生态文明制度、现代经济体制建设
        加快以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为一流体系基石,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为标准、以工业生态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文明体系,推进现代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以低耗材、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等高标准为要求,以低碳、清洁、高效的技术创新为重点,明确生产、运输、营销环境标准,促进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绿化,提高产品绿色附加值。构建清洁高效的绿色有机农业体系和绿色制造体系,引领绿色生活方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和加强绿色环保产业,提升生态环保产业地位,大幅度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6经济运行过程逐步实现生态化
        大力推进和谐生产环境的构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强化监督考核、依法问责处理等手段和措施,转变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成本过低的局面,实现绿色可循环的“自然资源--生产--资源再利用”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生产和消费做到“资源损害最小化,产出废物价值化,排放处理无害化”,真正从源头上形成“经济等于生态”的价值统一体。
        结语
        总而言之,保护和改善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提升的需要,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用添加绿色生态元素的创新思路促经济发展,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智能技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线上电子商务等新型模式、新型行业,实现生产技术升级再造,拉长和拓宽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隋梦竹.探究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农家参谋,2019(12):191.
        [2]许铭梁.广东生态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花卉,2018(22):261-262.
        [3]王钢.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02):188.
        [4]王婉来.林业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艺,2016(22):160.
        [5]沈强.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J].花卉,2018(12):206-2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