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毕然冉 1 100168
摘要 :中国引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以及近零能耗建筑的理念已有十余年之久,本文参照着时间节点将国内外超低能耗建筑的标准规范、奖补政策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综述。按照政策划分的形式对国内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示范性省份的政策和补助措施进行了综述。综述了已经出台超低能耗建筑政策的城市提出未来规模化推广、迈向零能耗建筑等政策建议,为我国超低/近零能耗建筑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近零能耗;超低能耗;节能政策;研究现状
被动房的概念最早源于瑞士隆德大学的Bo Adamson(1986年)参加中瑞合作项目工作时,为改善我国长江流域室内建筑环境恶劣的现状提出的解决方案[1]。目前已发展为国际上广为认可的一项集高舒适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的节能建筑技术。我国国内低碳减排的发展形势要求建筑节能做出更大的贡献。建设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将成为实现我国更为长远的建筑节能目标的主要发展方向。
1.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
近零能耗建筑对是我国建筑节能“三步走”战略的延续,并且也引领着未来我国建筑节能的工作重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不仅仅是我国应对能源问题的关键手段,同时也是提升人们居住质量和舒适度的刚性措施。这在学术研究领域内也同样掀起了一阵研究热潮。通过关键词“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净零能耗建筑”检索近十年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和关键词“Net Zero Energy Building”、“Ultra Low Energy Building”检索高水平英文数据库“WOS”可以发现,其研究结果的趋势在逐渐升高,逐年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png)
在研究内容上,各个国家都围绕着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上进行展开。根据文献中综述的案例内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被动式技术(如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主动式能源系统的利用。通过围护结构的蓄热特性来调节室内的温度波动。从根本上降低建筑能耗的手段。二是通过使用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来代替常规的化石能源,进而在主动式设备的源头上降低一次能源的消耗;三是采用先进的设备控制系统,在能源管理层面上对用能设备实现联动控制和调控,降低负荷需求。
在研究现状上,我国对被动式建筑的相关技术研究起步较晚,本着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经济实用的原则,以环境舒适宜居、一次能源消耗少、费用增量不大为目标。借鉴了各国经验,我国已经在不同气候区建成了符合地区气候特点和适应性的多个近零能耗建筑以及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建筑类型涵盖了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不同的建筑类型。
2超低/近零能耗建筑能耗指标对比
对比2019年发布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中提出的各项指标与2015年发布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居住建筑)》中的指标可以看出标定限值皆有所降低。展望未来,我国下一阶段建筑节能相关定义及政策的提出,既要和我国1986年-2016年的建筑节能30%、50%、65%的三步走进行合理衔接,又要和我国2025、2035、2050等中长期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有效关联;既要和主要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名词及发展方向保持基本一致,为今后从并跑走向领跑奠定基础,也要形成我国自有体系,以便指导行业发展[2]。
3超低/近零能耗建筑政策特点
目前,北京市、河北省、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都已出台了具体的奖励补贴政策。山东省、甘肃省、江苏省也相继组织申报了专项资金。河北省作为超低能耗建筑领域的“开拓者”,其辖内的保定市、石家庄市与河南省郑州市的奖补政策较为细致、完善,起到了领先示范性作用。典型城市奖励补贴政策具体介绍如下:
(一)给予用地保障: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保障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的建设用地。并且应在每年建设用地供地面积中,落实一定面积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并逐年提高落实面积;
(二)财政支持:奖励资金标准依据示范项目的认定时间依次确定;
(三)规划支持:对于采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的商品住宅项目建设,其地上建筑面积4%不计入项目容积率;
(四)金融服务: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改进完善超低能耗建筑的金融服务工作,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项目、企业及购买者的绿色金融服务力度。
目前已经出台政策的省市主要集中在我国东中部,西北部较少,由于我国建筑能耗南北差异较大,北方地区的城镇约70%的建筑面积冬季使用了集中供暖,是能源消费的“大户”[3]。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无采暖措施,或只使用了空调器、小型锅炉等分散采暖方式,建筑节能政策的覆盖面也较小。
4结语
2015年至今,我国7个省及自治区,共13个城市共出台关于超低能耗建筑目标规划及奖励政策共28项。从“十二五”至今,我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照国外指标及技术体系,结合我国具体特点,建造了一系列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工程,示范效果显著[4]。“十四五”期间,国家及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对超低/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使建筑能耗达到更低水平正成为全球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超低/近零能耗建筑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吹响建筑节能迈向超低、近零能耗的冲锋号——我国首部建筑节能引领性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主编徐伟院长专访[J].建筑节能,2019,47(03):1-4.
[2]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J].建筑节能(中英文),2021,49(02):1-6.
[3]全球现状报告2018—面向零排放、高效和弹性的建筑部门[J],IEA
[4]张时聪,徐伟,姜益强,冯威,孙德宇,刘志坚.“零能耗建筑”定义发展历程及内涵研究[J].建筑科学,2013,29(10):1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