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发表时间:2021/5/10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2月下   作者:徐智玲
[导读] 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筑、工业建筑的建设不断加快,混凝土的用量也随之大大提高。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裂缝问题日显突出,并逐渐成为最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因此,对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分析及从材料、配合比、施工等方面提出控制方法有着重大的意义。

浙江永康市中月三兴建材有限公司  徐智玲    321302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住宅建筑、工业建筑的建设不断加快,混凝土的用量也随之大大提高。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裂缝问题日显突出,并逐渐成为最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因此,对混凝土裂缝成因的分析及从材料、配合比、施工等方面提出控制方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
        1裂缝的影响因素
        1.1设计层面的影响
        (1)在构件设计当中,若某个部位在截面突变后,使该部位的拉应力过大,则往往会引发裂缝。
        (2)在设计时对构件的受力点未能精准把握,出现较大偏差,致使构件出现裂缝。
        (3)在设计构件里面的钢筋时,由于钢筋的位置不当或数量不足等导致构件裂缝。
        (4)在设计时忽略了混凝土的伸缩性,有的部位未按规定预留伸缩缝,致使构件出现裂缝。
        (5)在设计时确定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使得水泥占比过大,易于引发干裂现象。
        (6)在设计时没有正确的配置管线,管线的保护层也较薄,使得管线表层的混凝土出现开裂。
(7)因设计人员的疏忽,使得设计的构建承重力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从而导致构件在受力是出现开裂。
        1.2温度层面的影响
        混凝土本身会随着温度的改变而出现一定幅度的伸缩,当外部温度较高,或水泥水化放出的热量使其内部温度升高时,混凝土构件就会出现一定的伸长。这样,就会在构件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如果这种应力经过不断的上升后,数值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应力时,就会引发温度裂缝。如果温度升幅较小,则这种裂缝也往往较细,如果温度升幅较大,则这种裂缝也较宽。根据裂缝的位置通常将其分做以下三种。
        一是深层裂缝。
        二是表层裂缝。
        三是贯穿裂缝。
        如果位置处在表层,则缝的走向往往比较杂乱;如果位置处在深层或是贯穿性的,则缝的走向一般都比较接近主筋走向。对出现的裂缝要区别对待,不能都列为质量问题,若是缝宽处在规范许可的区间内,那么,就可看作是正常现象。若是缝宽超出了规范许可的区间,或影响到构件的使用年限,或不利于其稳定性等,那么,就应细致剖析,妥善予以处置。
        1.3材料层面的影响
        (1)石子等用料含泥量如果超出允许值,并且石子等用料级配不正确,就会使得混凝土收缩性变强,在这种情况下,就易于引发开裂。
        (2)混凝土制作环节没有严格控制用水量,随意向其中添加水分,致使用水量过多,收缩性变强。
        (3)所用的掺和料未按要求进行添加,致使掺和料的实际占比较多,从而引起混凝土表面开裂。
        (4)选择的水泥品种不正确,在选择所用的水泥品种之前,没有充分考虑构件的用途与使用环境等因素,而是随意选择水泥品种,使得所用的水泥收缩型较强,且未采取适宜的应对策略。
        (5)水泥细度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因素:水泥如果细度愈细,且本身的早强性愈强,则愈易于引发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如果强度等级愈大,则收缩性愈强,从而易于呈现开裂现象。
        (6)未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调整配合比,而是仅凭经验来确定配合比,致使混凝土和易性没有达到要求,加强了收缩性。此外,配合比中确定的膨胀剂占比较高,也加大了开裂风险。
        1.4施工层面的影响
        (1)现场振捣操作不符合要求,比如:振捣比较匆忙或插入较浅,致使有的部位没有振实等,这样,就会极大减弱混凝土本身的密实度,从而易于引发裂缝。
        (2)有的人员在搅拌环节仅凭经验来确定搅拌时间,致使搅拌时间较短,掺合料之间没有充分的拌和,这样,就易于引发开裂。
        (3)在浇筑环节存在间歇时间过长现象,加之没有妥善处理接合部位,从而增大了开裂风险。
        (4)高空浇筑时,没有采取适宜的保护措施,致使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易于引发开裂。
        (5)在大面积地面浇筑后,没有按要求进行二次抹面操作,致使表层呈现收缩开裂。



        (6)在浇筑完毕,没有及时按要求对混凝土予以养护,既没有及时覆盖也没有及时浇水,或浇水次数较少等,从而使得混凝土由于脱水而呈现开裂。
        1.5地基层面的影响
        混凝土如果浇筑在十分硬实的岩石上,则在开始浇筑时会产生较高的水化热,使得内部升温极快,从而向外膨胀,当受到岩石给予的反作用后,会有一定的压应力。而当水化热逐渐减少时,因岩石对水化热减少引起的收缩亦会产生反作用,所以,混凝土内会产生明显的拉应力,这样,就会呈现开裂。
        2裂缝的防治策略
        2.1设计层面
        尽可能防止构件截面突变后引起的应力集中,导致拉应力过大,若由于某些原因必须突变时,需选择适宜的防范策略。设计时如果遇到纵向超过10m的剪力墙,则要注意选择防范开裂的策略;此外,要仔细勘察地基是否适合,并注意构件的受力点、以及钢筋的位置和数量是否正确;注意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水灰比是否合适;管线的保护层是否符合要求等。
        2.2材料层面
        (1)在考虑构件的作用以及所处的环境后,采用适宜的水泥品种,尽量不要采用细度过细的水泥。
        (2)对石子等用料含泥量和级配均要认真检查,如果发现用料含泥量和级配不符合要求,要坚决禁止使用。
        (3)在选择掺合料之前,要慎重考虑其是否能减少水泥用量、是否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等,然后,按要求确定所加掺和料的实际占比。
        (4)混凝土制作环节要派专人检查用水量,不允许随意添加水分,若果需加入膨胀剂,则要根据试验来确定其在混凝土中的实际占比。
        (5)必须在考虑现场的具体情况后,来调整配合比,不能仅凭经验来确定配合比,并且要严格控制干缩率等指标。
        2.3施工层面
        (1)所用的模板须表面平整、结合紧密,以使构件形状规整。在拆模之前,要检查混凝土强度是否达到拆模的要求。
        (2)运送混凝土时,需做到不破坏混凝土的和易性,并避免出现离析现象,运送过程要注意防雨、防寒,运送的时间不能过长,以免影响施工的连续性。
        (3)混凝土从搅拌至入模的时间如下:如果气温未超过25℃,则在90min以内;如果气温超过25℃,则在60min已内。此外,必须保证搅拌时间充足,以使掺合料之间能够充分的拌和。
        (4)浇筑前需查看模板支撑是否牢固、钢筋位置与数量是否正确、管线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要求等,确认合格后,才允许浇筑。在浇筑过当中,间歇时间需符合有关要求。对于大面积浇筑的地面,需进行二次抹面操作
        (5)对于高空浇筑,需采取溜槽下料的措施,以防止出现离析现象,并且要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以不超过40cm为宜,振捣棒必须插到每层的最底部,下层振密实后,才允许浇筑上层。
        (6)养护是避免出现裂缝的关键环节,故此,在浇筑结束后,需安排专人来实施养护,以防止出现脱水现象。通常情况下,养护时间为7d;对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可适当延长。
        3裂缝的处置方法
        一般情况下,裂缝可采取下列的处置方法。
        (1)表层修补:对于处在表层的细小裂缝,可涂抹环氧黏结剂,或填入水泥灰后压实抹平,这样处置后,就会使表层的裂缝消失。
        (2)充填法:对于比较深的裂缝,可轻轻剔除缝隙附近的松动混凝土,然后,向缝隙里面注入细砂浆来进行弥补。
        (3)灌浆法:灌浆法分为两种,一是压力灌浆法;二是化学灌浆;前者一般用于修复宽度超出0.5mm的裂缝;后者一般用于修复宽度在0.05mm~0.5mm之间的裂缝。
        混凝土构成较为特殊,其内部成分显示了多样化特征,且各成分间有着复杂的作用,尽管混凝土本身抗压性极佳,但抗拉性偏弱,通常情况下,抗拉强度仅达到抗压强度的5%~12%,二者间并不存在正比关系,所以,在受到较强的拉力时,往往会出现裂缝。此外,人员操作等诸多因素也会对裂缝有所影响,如何有效防止裂缝的出现,是值得业界有关人士探索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吴顺侯.桥梁工程裂缝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9):113+115.
[2]蔡庆锋.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J].工程技术研究,2020(16):157~158.
[3]沈恒山.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治理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0(8):98~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