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架预制构件规模化生产效率

发表时间:2021/5/10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2月下   作者:熊太磊
[导读] 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市S7公路(S20-月罗公路)新建工程高架结构预制构件规模化生产效率提升。高架道路结构预制拼装工艺为上海近几年采用的新工艺,通过不断的摸索,对城市高架预制构件规模化生产效率控制有了很好把握,也希望通过本文对类似工程提供了一些帮助经验。

上海水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熊太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上海市S7公路(S20-月罗公路)新建工程高架结构预制构件规模化生产效率提升。高架道路结构预制拼装工艺为上海近几年采用的新工艺,通过不断的摸索,对城市高架预制构件规模化生产效率控制有了很好把握,也希望通过本文对类似工程提供了一些帮助经验。
关键词:全预制;高效率;规模化;工厂化
        1、工程总体概况
        S7公路(S20-月罗公路)新建工程主要结构形式如下:
        (1)上部结构
        主线桥梁上部结构:上跨规划潘广路采用单跨50m简支组合钢箱梁;其它部位采用简支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小箱梁桥面。
        (2)下部结构及基础
        下部结构为独柱墩,尺寸为2.6m×1.6m,盖梁高3.2m。
        承台均为矩形,标准桥墩的承台厚度为2.2m。
        桩基均采用预制桩,桩长45m至51m。
        (3)主要结构工程量
        本标段桥梁中桩合计758根;承台合计84座;立柱合计84根;盖梁合计70榀;桥台2座;标段预制、架设小箱梁合计292榀;Ⅰ-1~Ⅰ-3标预制梁合计1111榀;50m简支组合钢箱梁2跨(双幅)。
        本文主要介绍预制构件规模化生产高效及创新。
        2、预制构件规模化生产意义与目标
        2.1意义
        (1)解决目前在建项目预制构件生产产能不足问题,缓解订单压力;
        (2)通过软硬件的升级,提高预制构件的产品品质,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3)通过生产基地建立,形成产业规模,立足扎根预制构件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4)研发掌握桥梁砼预制构件的核心技术工艺及流程;
        (5)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形成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
        2.2目标
        (1)打造具备年产6~7万立方小箱梁(高峰期10万立方),3~4万立方下部结构预制能力的生产基地;
        (2)全面掌握桥梁砼预制拼装构件的核心技术工艺及流程、高性能砼的生产、高品质构件生产的钢筋、模板、砼、预应力等核心工艺,具备预制构件技术的研发能力;
        (3)培养打造一批具备高品质构件生产、研发能力的核心团队,形成预制构件人才培养体系;
        3、预制构件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基于构件预制流水线的理念,考察国内类似工艺的先进预制厂(港珠澳工程),可以判断小箱梁的预制可以实现施工作业固定位,作业对象流动的施工,见图1、图2:


   
        3.1基地总体规划
        梁场规划设计总体原则本着综合利用场地、高效周转生产、各区相对独立原则进行规划。
        钢筋加工区:引进高科技钢筋数控加工机、钢筋截断机、钢筋车丝机等专用设备,满足功能需求设置有原材料堆存、加工、半成品堆放等区域。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能力,提升加工质量,加快施工速度。
        混凝土拌合区:根据产能需要建设2-3座搅拌站,按照功能布置有原材料堆存、混凝土拌合、设备停放、现场实验室等区域。
预制生产区:设置四条生产线,第一、二条生产线为小箱梁流水式施工生产线,第三条生产为小箱梁普通台座式施工生产线,第四条生产线为立柱、盖梁等下部构件生产线。
        3.2施工工艺
        3.2.1流水线施工
        每条流水线设置5条生产轨道,1条周转轨道。沿生产轨道分别设置钢筋成型区、底模周转区、芯模存放区、混凝土浇筑区、蒸汽养护区、张拉起吊区、存梁区。每条轨道上设置1套运梁小车、3套底模装置、1套侧模端模、1套蒸汽养护装置。
        1)采用固定位的可后仰的侧模体系。
        2)采用可滑动底模,底模的模板体系和移动体系(运梁小车)分离,底模的模板体系设可调节撑腿(作用于运梁小车外侧),移动体系设四个油压千斤顶和10个机械从动千斤顶(调节底模线性)。
        3)底模侧模就位后带芯模的钢筋笼整体入模,压模浇筑砼。
        4)砼初凝后在计划时间拆端模和翼板侧膜(涂有缓凝剂),水枪冲洗凿毛。
        5)砼初凝后在计划时间拉出抽拔棒。
        6)自然养护到位,后仰侧模和拉出芯模,移动小箱梁到蒸汽养护区,小车回到浇筑区。
        7)构件蒸汽养护到位,穿索张拉,吊移至存梁区,底模吊至周转区,开始新的循环。
        其工艺流程图如下图3所示:

        3.2.2小箱梁普通台座施工
        钢筋混凝土浇筑普通台座,清理台座底模,拼装好侧模,安装底板、腹板钢筋,吊入芯模,制作顶板钢筋,固定端模,浇筑混凝土,在初凝后抽出波纹管填充胶棒并凿毛,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侧模、端模,使用移动可伸缩蒸汽养护棚将小箱梁包围并蒸汽养护,达到张拉强度后,扯出养护棚,张拉钢绞线并压浆,吊梁龙门吊将小箱梁吊至存放区,完成一个循环。
        3.2.3立柱、盖梁普通台座法施工
        钢筋混凝土浇筑普通台座,清理好台座底模,吊来外模并调整位置,将胎架区绑扎成型钢筋吊入,浇筑混凝土,在混凝土强度拆除外模强度后,拆除外模,使用移动可伸缩蒸汽养护棚将构件包围并蒸汽养护。立柱在达到吊装强度后,涂抹养护液,由吊梁龙门吊将立柱吊至存放区;盖梁达到相应强度后,进行张拉压浆工作,涂抹养护液后,由吊梁龙门吊将盖梁调至存放区。
构件堆放及再加工区:通过预生产线垂直方向的龙门吊将构件移动至堆放区,并完成生产线上未进行的工作,如管道压浆、测量放线、涂刷养护液、构件缺陷修补等。
        3.3预制场地布置
        3.3.1箱梁台座分析
        每年扣除春节、国庆、端午等主要节假日及开复工准备时间按11个月可生产周期算,每台座每月生产15(两天的流水周期)榀箱梁,10条流水线每月可生产150榀箱梁,传统工艺的一条生产线(25个生产台座)月产量为50榀箱梁,共计200榀/月综上所述。
        3.3.2盖梁立柱台座
        盖梁年预制方量要求为20356方,盖梁平均方量65方(13米盖梁),每年需生产盖梁314榀,按11个月生产周期,每台座每月生产2榀,则需配备314/11/2=14.27个台座,每排设置5排*3个=15个台座。每年生产盖梁15*2*11=330榀,盖梁产能为330*65=21450方,满足要求。
        立柱年预制方量要求为16865方,按每片盖梁配2根立柱,每年需生产立柱572根,每根立柱方量受工程实际情况影响较大,立柱先按平均方量40方计算,每年立柱产量为22880方,满足要求。每根立柱按7天施工周期计算,每月每台座可以生产4根立柱,需设置572/11个月/4根=13个台座,现场在轨道两边布置7排*2个=14个台座。
        3.3.3区域布置(见表1)


        经过初步测算基地占地面积总体需求约101亩,长450米,宽150米。
详细布置见图4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流水线)。


图4  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3.3.4现场总拌合站
        a基建规划
        1)场地地基处理:地基进行清表、压实,做强度检测,以满足承载力要求,局部不良地基,考虑挖除、换填、加固等措施进行处理。基层用350mm厚的碎石;路面采用250mm厚的C30混凝土硬化处理。
        2)场地排水。排水采用单向排水,坡度为不超过1.5%,排水沟进行硬化处置,考虑到部分位置较为重要,局部可设置集水井,采用强排处理方式。
        3)堆场:堆场设置三面以砖墙砌筑,顶棚以轻型钢结构搭建,详见图5所示。

图5 砂石料堆场
    4)混凝土拌和区域面积划分见表2:
表2  混凝土拌和区域面积划分


b、原材料拌合及运输
(1)混凝土搅拌站主要由料区、输送设备、搅拌设备和总控组成。见图6、图7、图8、图9所示:

 
(2)集料由装载机装载,配料机可同时存储多种骨料。通过带式输送机进行送料,骨料中间仓可存放一罐被测骨料。
(3)混凝土浇筑采用泵车和16m3搅拌车组合进行,通过作业面两侧道路运送混凝土至预制生产。表3为投入主要设备统计表:
表3  投入主要设备统计表


c、实验室
        利用原预制场内试验室进行原材料的试验检测。设置经检验合格的实验室:水泥试验室、力学性能试验室等,原材料先进行自检,满足标准后进场。同时将自检合格材料送至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单位进行复检。预制场试验室所涉及的检测项目如下:
        1)粗集料、细集料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2)水泥性能试验;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混凝土现场检测;
        4)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5)预制构件实体强度检测。
        d、资源配置
        设备需求:按年产能10万m3配置拌合系统,需要配置2台3m3拌合设备,1辆30m的泵车,4辆砼搅拌车(3备1)。
        4、结束语
        通过预制构件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布置,预制构件的生产效率、精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符合现代化施工发展。
        同时我也深刻的感受到,新工艺、新模式带来的施工便捷,在我们预制构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要领后,现场施工进度明显比现浇构件要快速很多,所以在对待新技术、新工艺的态度上,我们要大胆的接受,并且最快的掌握它们,为建筑施工创造最高效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2]《建筑机械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GJ 33-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