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站综合体对城市的连接设计与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0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2月下   作者:闫伟
[导读] 近年来随着铁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呈现出不断拓展的趋势,而新建的站场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空间与功能断裂的现象。因此,本文将从客运站综合体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出发,提出以连接城市空间为核心的设计策略。并依据我国发展现状,提出适宜不同现阶段高铁站场可选用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而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使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与服务水平。

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 闫伟    30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铁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呈现出不断拓展的趋势,而新建的站场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空间与功能断裂的现象。因此,本文将从客运站综合体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出发,提出以连接城市空间为核心的设计策略。并依据我国发展现状,提出适宜不同现阶段高铁站场可选用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而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使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与服务水平。
        1.客运站综合体对城市的连接作用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要求的提升,铁路客站不再内向地为乘车人群服务,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对城市开放。从建筑自身来说,传统形态的内部空间均质且单一,仅能够满足使用者对候车功能的需求;站在城市角度,铁路客站则如沟壑一般割裂了两侧的空间联系,无法满足新时代社会对铁路客站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双重要求。因此,在当代客运站综合体形态以及功能构建的过程中,设计方应加以考虑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在城市断裂处建立起新的功能系统,通过功能吸引对人流进行扭合,最终通过人流的交汇使城市重新连接为一个整体。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的连接性更加强调局部对整体的影响,以便捷性、公共性以及人性化为原则,有机整合功能与空间、交通与文化间的关系,以整体化、秩序化的结构积极地改善城市环境,最终营造出充满活力的积极城市氛围。
        2.客运站综合体对城市的连接设计策略
        2.1功能复合化策略
        复合化策略是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下,将不同经营模式或空间特点的功能置于同一建筑内,使铁路站场以综合体的方式提高建筑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的吸引力。在当下客运站综合体的设计中,候车功能被弱化,与之相对应的是置入了商业、餐饮、住宿等城市功能,铁路客站摇身一变成为了城市空间的一部分。站在功能角度进行区分,复合化策略可分为高效换乘多种交通模式的交通功能复合,以及融合了不同业态空间的非交通功能复合。在空间操作手法上则表现为以中庭、广场等开放场所为中心,乘车空间由建筑形体中心向周边偏移,以公共空间为纽带,或水平或垂直地构建出立体交通系统,联系起不同类别的功能区域。根据客运枢纽综合体的规模与布局方式不同,可将复合化布局分为立体式、并置式以及混合式三中类型:

  1.立体式布局

        立体式布局常用于位于城市中心或用地紧张的客运综合体设计中,是将各功能空间通过竖向叠加的方式置于同一建筑,并以竖向交通为主要连接手段的空间形态。该布局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并通过业态的集成增加了该区域的经济效益。但其弊端在于垂直方向的划分方式不利于组织动线,有可能引起人流交叉的问题,且层层分明的空间形态不利于场所识别度的塑造,使用者会产生环境混淆。
        2.并置式布局
        该手法是以客运空间为主体,其他功能区分散且独立地布置在其周边,通过户外公共空间或廊道进行连接。布局适用于城市新区客运站综合体的建设,该地段土地面积较为充裕,可以利用近似于“商业街”的业态形式来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由于各功能体在空间上相互独立,因此该手法避免了上述类型布局中动线交叉的矛盾,但由于场地过大,也容易出现缺失人性化尺度、可达性差等问题。
        3.混合式布局
        混合式布局是上述两种类型布局的融合,具有灵活性高、空间渗透性强的优势,根据使用者需求,既能够保证各区域的相对独立,又可在需要产生对话的空间做开放式处理,是当前最为成熟的枢纽综合体布局体系。
        2.2边界开放性策略
        开放性策略是指通过打开建筑边界的方式,实现客运站综合体与城市环境的融合。该策略的特点为利用模糊手段制造内向型建筑与开放城市间的过渡,在具体的操作手法上,可以通过广场、景观绿化等中性空间作为二者的媒介,通过城市结构将人流引入车站,同时还可以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或是选用玻璃、穿孔铝板等材料构成综合体的外围护结构,利用视觉的穿透性来建立起客运枢纽综合体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如鹿特丹中央火车站坐落在特征迥然的两座城市中间,如何调和好车站与城市以及南、北边两座城市的关系,是该项目的设计重点。位于北部的Provenierswijk延续了19世纪荷兰小镇的风格,无论从人口还是城市规划都呈现出小规模的特点。因此,车站的北边被设计为平顺且富有韵律的透明立面,配以小尺度挑檐形成的入口空间,以低调的姿态回应了城市形象,并将颇具风情的城市景观延续至建筑中。南侧通往的则是国际化城市中心,设计师利用具有标志性的夸张挑檐作为建筑主入口,超尺度灰空间形成的包容感不仅起到了引导客流的作用,同时还将场地的一部分纳入结构之下,模糊了城市与车站间的绝对界限。结构的引导性与界面的通透性共同构成了建筑的开放姿态,并完成了工作区与生活区的空间过渡,使车站成为了城市中的一抹和谐风景。


        2.3 空间连接性策略
        连接性策略是指通过建立步行系统的方式,消除站场对城市交通造成的阻隔,帮助客运站综合体成为联系城市空间的公共桥梁。传统站场对于两侧空间的连接是通过地下廊道实现的,且使用者多为乘客或车站内工作人员,普通市民只得绕远路完成城市区域的转换。因此,可在综合体的设计中引入公共通廊的概念,城市通廊在空间与使用上更具开放性,使用群体可扩展至送站人员、周边居民乃至活动性人群。通廊相对于铁路交通功能而言属于公共场所,保证了乘车旅客的空间独立性,避免了候车之余来自外界环境的打扰。综上所述,具有空间连接性的开放通廊设计更加适应新时代社会对客运站综合体的要求。
        以那不勒斯阿夫拉戈拉火车站为例,站场以“S”型形体盘踞在八条铁路之上,如同天桥一般连接着铁路两侧的城市社区。车站两端均设有入口广场,以引导居民搭乘扶梯前往位于建筑上层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呈现为顺应建筑走势的非线性通廊形态。通廊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既是旅客前往候车区域的必经之路,也可供车站两侧的市民穿行。位于铁路上方的通廊边界向外侧扩展,在原本狭长的空间中设计了开阔中庭,在不影响正常通行的情况下为乘车旅客提供了可以短暂休息的缓冲区域,同时也在导向型空间内部制造出开合变化,丰富了空间形态与层次。阿夫拉戈拉火车站不仅仅是连接地方铁路线网的交通枢纽站,穿越基地的多条交通动线也使其作为联系城市空间的公共纽带,服务于社区居民。

图2-6 阿夫拉戈拉火车站实景图

        3.客运枢纽综合体的运营管理模式分析
        3.1运营管理模式
        1.站车分离模式
        站车分离运营管理模式是将综合体分为交通运营与基础设施两部分,二者的运营权相互分离,铁路、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运营成为具有商业经营性质的独立实体。在该模式下,综合体基础设施为多家运营公司共同使用,管理范围与职责清晰明确,具有较高专业度。“站车分离”模式可以使各交通运输企业以竞标的方式,公平参与行业竞争,使运营效益最大化。但与此同时,多方合作的运营模式也很难做到交通运营与站场设施的及时沟通,出现问题时可能出现应激发应迟缓的情况,进而影响工作效率。
        2.站车一体化模式
        一体化模式则强调综合体运营的一体化,即交通运营与基础设施维护都由铁路公司按照政府制定的规范与原则统一进行管理。该模式强调了高铁运营的整体性,提高了整个运营环节的管理效率,同时有利于规划部署与成本控制。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虽铁路公司内部协调度高,但由于人员有限,管理与执行工作较难开展;再者由于铁路公司的专业性较弱,需要面对多家企业共同处理专业化运营、管理等问题,环节复杂且不利于管理成本的控制。
        3.2运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1.高铁线路的运营特点
        (1)列车密度大
        近年来,高铁以相较于动车更快的时速与相较于飞机更便捷的流程,正逐渐成为大部分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就上海虹桥站而言,单日发送旅客平均高达15.7万人次,且平均1.4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驶离或到达,超高密度的列车运营能力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对快捷出行的需求。
        (2)集成新技术
        高铁线路的建设是我国彰显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众多科研人员经过借鉴外来技术并吸收、创新后,以中国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路基、桥梁、减震降噪等众多关键性技术问题,为我国高铁事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3)人性化服务
        旅客在乘车期间所能享受到的人性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信息化时代影响下的自助售票、检票系统,与旅客信息的大数据采集与集成;二是列车内部的多媒体设备、可充电插座与宽敞的座椅空间。无处不在的功能化设计不仅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出行环境,同时也为乘务人员减少了许多工作流程,使其可以更好地为旅客提供贴心服务。
        2.高铁运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根据前文不同的运营模式特点可得知,二者各有所长:站车分离模式运输服务质量较高,且基于竞争的合作关系,更有助于带动我国高铁的建设与经济发展;一体化模式则在前期融资、问题协调方面拥有显著的优势。现阶段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正处于发展初期,需以“稳步前进”的策略进行发展,且结合上述高铁运营对于客流与技术的需求特点,该阶段应更加注重部门间的协调、运营融资与铁路建设。因此,一体化运营模式是我国现阶段高铁运营管理的最佳选择。
        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经济与服务业或成为高铁运营发展的重点目标。车站分离模式将竞争机制引入了运输市场,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铁路运输事业的建设与创新发展,再者从服务角度出发,有效的行业竞争还能够促进科技进步,进而为旅客提供更舒适的出行体验。所以,从未来发展趋势上来看,站车分离模式更有利于国家铁路运输水平的优化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4.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速铁路建设方向的分析,可得知站场的设计应展现出开放、复合的多元形式,以此来弥补铁路设施建设对城市功能造成的断裂损失,并更好地带动市民生活的活跃度。在运营方面,短时间内还是应以一体化模式为主,稳扎稳打的建设与融资、协调在现阶段远比成本控制、优化发展等方面更重要。而随着时间的推进,站车分离模式则更有助于我国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可以将其作为我国未来高铁运营管理的主导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康.我国高速铁路客站建筑设计初探[D].北京交通大学,2009.
[2]王昊.殷广涛,试论中国大型高铁枢纽的发展趋势[J].城市建筑, 2014(3):16-18.
[3]李传成.交通枢纽与城市一体化趋势[J].华中建筑,2004.
[4]周铁征.铁路客运枢纽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与设计理念[J].城市交通,2015 .
[5]倪剑.新常态下高铁枢纽设计所面临的几个问题[J].城市建筑,2017 .
[6]陈柯冰.聂磊我国城际铁路运营管理模式探讨[J].综合运输,2016(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