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新理念――以苏州市为例

发表时间:2021/5/10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10月下   作者:1洪钦 2陆佳
[导读] 文章首先分析了苏州经济综合竞争力现状,然后运用城市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产业链理论、企业演化理论、共生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具体阐述了提升苏州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创新理念。

广州博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分院    1洪钦 
广州博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分院    2陆佳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苏州经济综合竞争力现状,然后运用城市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产业链理论、企业演化理论、共生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具体阐述了提升苏州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创新理念。
关键词:苏州;经济综合竞争力;理念创新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uzhou's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and then uses the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chain, the theory of enterprise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symbiosis to expound the innovative idea of promoting Suzhou's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from three levels: macro, meso and micro.
 Key words: Suzhou; 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dea Innovation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策略研究是城市竞争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策略研究更是其重中之重。如何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思路和理念,但总结起来,主要从微观层面――企业的角度,或是中观层面――产业的角度来阐述,而很少从经济发展模式这个宏观层面研究。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城市各要素合力的结果,同样地,城市经济竞争力也同样反映的是城市各经济要素间合力的结果,经济发展模式是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考虑,从大的方面来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从小的方面来说体现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产业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中观层面。城市经济竞争力提升不但要从以上三层面综合考虑,而且应该形成三者之间的层层互动。
        在充分分析了苏州经济竞争力的现状之后,本文采用共生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企业演化理论、产业链理论,从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升级路径、企业演化阶段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苏州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互动理念。
        1.苏州经济竞争力的现状
        1.1要素组合优势明显,但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削弱
        苏州要素组合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容量、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稳定而富有效率的政治社会环境。国际和国内具备上述一两种要素的城市和地区较多,但同时具备这些要素的地区和城市却很少,苏州是其中之一。正是凭借这些要素组合的优势,苏州走出了一条“低成本竞争”的模式,对苏州市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所有的成本要素都大幅度提高,如土地、劳动力、物价等各方面都在提高,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国际贸易保护增加等都严重影响到了苏州低成本发展模式的运用。但是,虽然低成本发展模式在苏州的应用受到了挑战,但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影响不可低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自主创新对苏州的紧迫性才得以凸现,因为这关系着苏州今后10-20年能否持续增长,能否持续地保持竞争力。
        1.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制造业多以低端OEM为主
        经过近年的结构调整和快速发展,苏州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苏州的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育相对滞后;二产内部IT产业与重化工业结合不够密切;在苏州产业价值链中,很多都以加工、贴牌生产为主,这些企业的附加值很低,企业研发部门和营销部门的附加值更低。目前苏州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中间部位的制造业,而研发与营销相当薄弱。在众多的外资企业中,多为OEM,研发与营销集中在国外;纺织、钢铁、机电、化工等虽然具有较完善的产业价值链,但大部分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而缺乏研究投资的足够实力。作为苏州支柱产业的制造业,可以说苏州经济崛起的核心,维系着苏州庞大的经济总量。但透过制造业繁荣现象背后,情况并不乐观,看似强大的制造业只不过是跨国公司的制造业加工基地。目前落户在苏州的制造工厂多数缺乏研发机构,虽然很多制造工程应用的是标准化作业模式,但是作为一种低成本产业,随着苏州市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成本快速增加,会导致这些制造企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并且还容易受到管理水平的制约,定价上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苏州市经济的持续和稳定。
        1.3本土企业发展迅速,但与外企共生程度不高
        近年来苏州外资企业快速增加,成为我国外资经济的代表城市,但是在2006外资规模却低于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的私营经济体,民间资本在苏州各类投资中居于首位。虽然民营企业超过了外资企业 ,但是在高新技术方面民营企业却占比很小,而外资企业提供了地区资本总额、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与增加值等指标的60%以上。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差,经济层次很单一,且在自主研发方面的能力也很低下,导致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间关联性较弱。表现在本土企业的OEM与外资企业的OEM比例偏低、本土企业与FDI共生化程度偏低(全苏州只有约3000多家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合作,约占3%)以及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现有的配套多为浅层配套为主等方面,导致了一方面是本土企业难以参与国际产业生产体系,也使得外资企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不高;另一方面外资企业的地方根植性较弱,很多外资企业目前的转换成本很低,其相配套的企业替代性也很强,存在很大的发展风险。
        2.提升苏州经济竞争力的新理念
        2.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宏观模式。从竞争的行为主体角度来看,企业之间的竞争属于微观层面,产业之间的竞争属于中观层面,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却是关乎竞争力是否有质的变化的宏观层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每个城市经济在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方向和增长方式都不一样,钱纳里、罗斯托等人针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不能很好地体现城市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关键资源的变迁过程,而且与城市经济竞争力研究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波特从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财富导向四个阶段提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优势。于涛方教授借鉴国家竞争优势驱动阶段和城市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三个阶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5]。同时,从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程也反映了城市经济竞争力从资源到关键资源和能力的短期和长期过程[3]。



        在要素驱动阶段,城市经济竞争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条件,这一阶段各种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在这一阶段的技术含量低,企业产品竞争主要是依靠价格优势。
        资本要素是投资驱动阶段城市经济竞争的主要依靠,资本要素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发展城市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积累竞争资本的同时还可以吸收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这一阶段的城市经济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阶段,技术、人才等要素成为影响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这一阶段创新能力很强,政府职能部门也参与并承担起了从宏观方面对城市经济进行调控和转型。
        2.2提升产业价值
        产业是城市经济竞争力的中观主体,是连接城市竞争力两大主体――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政府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实施者,对企业之间的正常竞争不能直接干涉,只能够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影响,当然不排除特殊时期政府通过直接参与来吸引外资企业。
        过去苏州对产业现状的思考通常停留在一、二、三产产业结构的升级之上,但在新的形势下,苏州必须转变产业发展的思路。一方面,随着苏州经济外向度的提高,很多产业都受到了国际产业转型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外的很多企业在向国内转移的过程中,其产业价值已经呈现出全球分布的状态,其价值链已经全覆盖。与此同时,苏州的民营企业也在不断优化和创新:产业价值链拉长、产业各环节的关联度提高。所以从产业价值链角度来解释苏州的产业升级状况和提升苏州产业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波特对产业价值链的分析,产业价值链的覆盖范围和广泛,其中主要包括研发、设计、制造、服务、销售及品牌等环节,而其中的研发设计和品牌才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而处在低端环节的组装制造生产等工序空间最小。所以企业只有沿着价值链往两端攀升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才能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从现状分析中可知,苏州四大产业纺织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电子产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本上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制造和装配环节,其它高附加值环节如研究开发、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基本上被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占据。根据产业价值链理论,苏州要想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必须沿着制造、装配-设计-研发和制造-物流、行销-品牌这两个方向实现价值环节的升级。那么苏州目前最紧要的是大部分处于制造和装配的产业尽快地进入到设计、物流行销环节。要升级到研发和品牌价值环节,对于苏州的大部分产业来说还是一个长期努力的目标。
        2.3促进企业升级
        企业是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微观基础。城市之间的竞争最终都要通过企业(或公司)之间的直接博弈来实现其价值。无论是政府通过宏观政策来改变内部环境,还是通过外交(或交涉)手段来改变外部环境,最终都是为了吸引投资或加强本土企业的竞争效率以达到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的目标。
        苏州目前的经济所有制结构以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和股份制经济为主,但是三大经济成份的企业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程度却不尽相同: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基本融入了全球产业分工,占据了产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但基本上处于OEM(原始设备生产商)阶段;民营企业只有大约百分之三实现了与国际对接,大部分还未进入全球产业价值链。而在苏州目前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外资企业“飞鸟”经济行为已经开始呈现,部分外资企业已经向北或向西进行产业转移,并没有在苏州本地进行产业升级。所以未来苏州城市经济竞争力保持和加强必然要靠本土企业的升级来支撑。那么本土企业依靠怎么样的方式进入全球价值链,从而实现企业升级和整体的产业升级呢?
        企业演进理论告诉我们,对应产业沿着全球价值链从低价值环节到高价值环节的升级,企业也发生了三个阶段的演化升级:OEM-ODM-OBM。
        那么本地非OEM企业如何升级到ODM呢?指出苏州有大量外资代工企业,这是苏州产业空心化的根源,但也是苏州的优势,因为苏州本地非代工企业可以通过与外资代工企业共生来提高本地代工企业的比例,从而尽快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具体来说,当地非代工企业首先为国外代工企业寻求匹配,然后在匹配过程中通过边做边学积累先进的技术和组织能力。在具备作为OEM的条件和能力后,积极与国外OEM企业竞争,获取ODM企业的订单。成为代工后通过升级代工-ODM-OBM参与国际分工。
        2.4三者的互动

图6  三大理念周期对应关系图
        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过程中,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总体来讲,应该是层层互动。在投资驱动阶段,产业以制造装配为主,企业总体上处于OEM阶段;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过渡的过程中,产业则以设计为主,企业总体上处于ODM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表明城市的经济持续竞争力已经形成,知识、人才、技术则成了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因素,城市产业则处于研发和品牌的价值环节上,而企业也必须演化到OBM阶段。
        在投资驱动阶段,苏州的产业以制造装配为主,企业总体上处于OEM阶段;当苏州经济发展从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跨越时,产业就必须得从制造装配为主向设计这一价值环节提升,而企业则需从OEM向OBM转变。而苏州经济三大层面转变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苏州的本土企业目前还未进入OEM,所。
        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企业升级三者都具有生命周期的特点,但三者之间并非时时存在对应关系,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更多地受政府长期宏观政策的干预,时间跨度较大,不但受经济规律的直接影响,也受政治目标的直接引导。而产业和企业由于其生命周期时期跨度较短,即使受外部政策的干预,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做出跨越式的调整。所以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企业之间在短期内会呈现一定的错位,但从长期经济规律来讲,三者之间会相吻合,而且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层层互动。
        综上所述,在考虑城市竞争优势的同时,城市竞争力也要考虑竞争中的薄弱环节,并不断修正,以保证竞争力增长的可持续性。综上所述,提升苏州城市经济竞争力的最薄弱环节在于企业,目前企业的微观形态无法支撑宏观和中观层面的上升路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永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5
2 .[日]青木昌彦,[日]安藤晴彦著.模块时代[M]:新产业结构的本质,周国荣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于涛方.城市竞争与竞争力[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
4.倪鹏飞,[美]克拉克主编.全球城市竞力报告(2005-2006)[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