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张金亮
摘要:以北京地铁11号线金顶街站~金安桥暗挖区间为背景,针对暗挖隧道施工中的一级风险源(侧穿阜石路高架桥),利用MIDAS软件对2个注浆方案进行了初步验证,通过对侧穿段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效果检测,可以有效控制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桥梁沉降,从而保证既有高架桥的运营安全,工程实践验证了施工方法的有效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地铁;暗挖;注浆加固;穿越桥梁;变形控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Impact Analysis of side-crossing bridge piles in the Excavation of subway tunnel
Construction
Zhang jinliang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介
北京轨道交通11号线西段工程金顶街站~金安桥站区间在金顶西街下穿行。设计起点里程为K10+534.299,设计终点里程为K11+692.700,本区间全长约1158.401m,全部采用矿山法暗挖施工。区间自金顶街站大里程端接出后,沿现状金顶西街先以6‰的坡度爬坡再以12‰的坡度向下敷设到达金安桥站。
地铁11号线(西延)穿越阜石路桩号 K5+170~K5+210,金顶街站~金安桥站区间采用带临时仰拱的台阶法暗挖施工。穿越处覆土约 17.7m。左右线线间距 12.4m。与阜石路高架桥桩水平净距分别为4.2m和11.2m。阜石路高架桥梁上部结构为 40m 简支钢箱梁,下部结构桥墩为柱式,144#桥墩基础为六桩承台灌注桩,桩径 1.5m,桩长60m,为端承摩擦桩,桥桩到区间右线净距为3.2m;145#桥墩基础也为六桩承台灌注桩,桩径1.8m,桩长21.5m,为端承摩擦桩,桥桩到区间左线净距为10.7m,该工程为一级风险工程。
.png)
图1 隧道下穿高架桥平面图平面图
.png)
图2 金顶街站~金安桥站区间与阜石路主路高架桥梁的位置关系
1.2 地质状况与水文条件
穿越阜石路桥桩地质单元属于永定河冲洪积平原地貌,地层以巨厚层卵石层为主。穿越区域通过围岩主要为:卵石⑦、卵石⑨、粉质黏土⑧,该区间单元主要分布一层地下水,为潜水(二),主要分布于埋深约36m左右的卵石地层中。
.png)
图3 工程地质纵剖图
1.3 设计参数
暗挖区间隧道设计参数见表1所示。
.png)
2.深孔注浆加固方案
2.1注浆加固方案1
YK11+515~YK11+545,横断面为初支轮廓线外2m及内侧0.5m。区间上导洞进洞前,进行深孔注浆,注浆分段长度10m,前后两次深孔注浆设止浆墙。深孔注浆范围不再打设小导管。止浆墙的掌子面喷层封堵要求:封堵喷层厚度50mm,单层?8@150x150mm钢筋网片;封堵面设置单根长2.0m/3.0m,DN25@1×1m超前小导管,如图3-1所示。
.png)
图4 注浆加固方案1
2.2注浆加固方案2
横断面为初支轮廓线外2m及内侧0.5m。左、右线线间范围需超前注浆一并覆盖,区间上导洞进洞前,进行深孔注浆,注浆分段长度10m,前后两次深孔注浆设止浆墙。深孔注浆范围不再打设小导管。止浆墙的掌子面喷层封堵要求:封堵喷层厚度50mm,单层?8@150x150mm钢筋网片;封堵面设置单根长2.0m/3.0m,DN25@1×1m超前小导管,如图5所示。
.png)
图5 注浆加固方案2
3.MIDAS数值分析
3.1模型建立
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 GTS建立包含土体、阜石路高架桥梁下部结构、3号竖井、横通道的三维模型,分析金顶街站~金安桥站区间、3号竖井及横通道施工对阜石路高架桥梁、阜石路辅路的影响。土体采用摩尔库伦本构模型,3#竖井和横通道结构采用板单元模拟,桥墩、承台、桩采用弹性实体单元模拟。模型沿X、Y、Z三个方向的尺寸分别为210m、170m、70m,其中X为阜石路线路方向,Y为区间隧道暗挖方向,Z为竖向,模型概况见图6所示。
.png)
图6 有限元计算模型图
3.2 模型参数
计算采用的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见表2,并通过改变注浆范围内的材料参数,实现对注浆方案的效果研究。
表2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表
.png)
3.3 模拟结果
.png)
图7 方案1计算结果应变云图
.png)
图8 方案2计算结果应变云图
对计算结果数据进行统计,汇总见表3、表4所示。方案2的注浆效果最好,纵向两桥墩的间距为40m,最大差异沉降值为0.57mm,最大倾斜值为0.0013%,横向两桥墩的间距为4.2m,最大差异沉降值为0.362mm,最大倾斜值为0.0055%。
.png)
4.工程实践
按照穿越工期计划,区间右线穿越开始时间为2020年4月8日,即进入桥梁影响区,区间穿越桥桩影响为25m,持续时间为22天,于2020年4月30日穿过。区间左线穿越开始时间为2020年4月24日,区间穿越桥桩影响长度为25m,持续时间为22天,于2020年5月11日穿越完成。
暗挖隧道施工期间对桥桩的影响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点:
隧道开挖,端承桩下沉、倾斜、位移。
②隧道超前支护,对端承桩造成位移,倾斜。
③因端承桩位移造成桥梁沉降、路面裂缝。
4.1施工保护措施
①施工前对桥梁进行调查,并进行检测和评估;
②初支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初支背后注浆,多导洞开挖时应多次补注浆,严格控制注浆压力和注浆量,保证注浆效果;
③二衬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进行二衬背后注浆,严格控制注浆压力和注浆量,保证注浆效果;
④及时布设测点,初支施工过程中加密监测频率,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⑤制定针对性应急预案。
⑥区间穿越桥桩施工时,初衬结构控制开挖步距0.5m(格栅间距0.5m)。
⑦加设临时仰拱技术临时仰拱,临时仰供采用I22a工字钢和挂网锚喷混,凝土的形式,将隧道初衬分为上下两个导洞,使上导洞一环一封闭,减少地表下陷量。
⑧采用深孔注浆超前加固结构周边土体,纵向加固范围为里程YK11+515~YK11+545,横断面为初支轮廓线外2m及内侧0.5m。左、右线线间范围需超前注浆一并覆盖,区间上导洞进洞前,进行深孔注浆,注浆分段长度10m,前后两次深孔注浆设止浆墙。深孔注浆范围不再打设小导管。止浆墙的掌子面喷层封堵要求:封堵喷层厚度50mm,单层?8@150x150mm钢筋网片;封堵面设置单根长2.0m/3.0m,DN25@1×1m超前小导管。
.png)
图 9 注浆分段长度纵断面示意图
4.2 监测点设置
.png)
图10 穿越阜石路高架桥桩沉降监测点布置平面图
(1)桥梁沉降监测点布置
桥梁沉降监测点布设于桥墩上,沿暗挖隧道垂直方向,每个桥墩共布设1个倾斜监测点,隧道左线侧穿桥墩沉降点由北向南分别为JGC3-01、JGC3-02,隧道右线侧穿桥墩沉降点由北向南分别为JGC2-01、JGC2-02。
(2)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
共布设5个沉降监测点,位于隧道拱顶上方,分别为(JJ)DB1-04、(JJ)DB5-04、(JJ)S1-02、(JJ)S1-03、(JJ)YG3-04。
(3)桥梁倾斜监测点布置
每个桥墩布设一对倾斜监测点,每对监测点布设在同一竖直面上,监测点采用反光片,隧道左线侧穿桥墩倾斜监测点由北向南分别为JGQ3-01、JGQ3-02,隧道右线侧穿桥墩倾斜监测点由北向南分别为JGQ2-01、JGQ2-02。
安装时记录好反光片间距,测点布置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为避免测站点受施工影响而造成的不稳定性对监测精度的影响,根据以往工程的经验,采用自由设站法测定监测点坐标的方法完成对桥梁的倾斜监测,在实际应用中首先要在被监测范围外稳定位置布设2~3个自由设站控制点,每次测量时,在区间周边合适、稳定位置架设仪器,由于徕卡 TS30测量机器人内置自由设站程序,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按照自由设站程序在合适位置架设仪器即可进行数据采集。
.png)
图11 桥梁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3、监测结果
(1)桥梁沉降监测点结果
.png)
图12 穿越阜石路高架桥桩桥梁沉降曲线图
由图12可知,右线穿越桥桩桥墩最大沉降值为3.01mm,监测点为(JJ)JGC2-01,左线穿越桥桩桥墩最大沉降值为2.66mm,纵桥向最大差异沉降为0.35mm,横桥向最大差异沉降为0.18mm。
最大沉降位于监测点为(JJ)JGC3-01。右线穿越桥桩沉降值大于左线,考虑到右线先施工,此时桥墩沉降数值主要受距离暗挖区间的距离影响。左、右线最大沉降点均发生在穿越桥桩结束时,均未在穿越投影区的终点到达最大。
(2)地表沉降监测点结果
对穿越期间地表沉降累计数值进行监测,如图13,最大累计沉降值为8.88mm,发生在(JJ)DB1-04,时间为穿越结束时,即左线区间施工至投影区。
.png)
图13 (JJ)DB1-04地表沉降累计监测值
(3)桥梁倾斜监测点结果
通过现场桥梁倾斜监测,最大倾斜值为2.35%,位于右线桥墩,倾斜数值<3%,满足规范要求。
.png)
图14 桥梁倾斜监测曲线图
5结论
1、通过改变注浆范围的材料物理参数进行计算分析,MIDAS数值分析软件可对注浆方案进行比选。
2、通过对暗挖区间穿越桥桩施工期间的地表沉降、桥梁沉降、桥梁倾斜规律进行分析,发现桥桩与暗挖区间的距离对穿越影响较大,右线穿越桥桩桥墩最大沉降值为3.01mm,监测点为(JJ)JGC2-01,左线穿越桥桩桥墩最大沉降值为2.66mm,纵桥向最大差异沉降为0.35mm,横桥向最大差异沉降为0.18mm。右线穿越桥桩沉降值大于左线,且穿越施工期间对桥梁影响区最大的点位于末端桥桩处,建议施工期间,加强风险巡视,确保施工安全。
3、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起到了加固地层、增强桥桩摩阻力及桩端承载力的作用,地层注浆加固后28天无侧限抗压强度应达到0.5~0.8MPa,渗透系数不大于1×10-6/cm/s,采取深孔注浆将两线间进行填充注浆加固措施,对桥桩沉降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解决了暗挖区间穿越桥桩稳定性难题。
参考文献:
[1]姜维杰.地铁暗挖隧道穿越桥桩的安全质量措施[J].四川水泥,2019(05):17+178.
[2]余小强. 城市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既有桥桩模型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3]易领兵,刘鹏,杜明芳,吕高乐,王喜梅,刘胜欢,郑威锋,李帅兵,吕兆龙.暗挖区间下穿施工对高铁桥的影响分析——以北京新机场线区间下穿京沪高铁北京特大桥工程为例[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38(S2):126-135.
[4]姜伟.复杂条件下暗挖隧道近距离穿越施工对既有桥梁的影响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38(S2):53-59.
[5]史洪涛. 复杂条件下地铁施工方案优化及动态施工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9.
[6]宋慧林. 地铁隧道侧穿既有桥梁桩基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7]谢有月. 浅埋隧道近接侧穿既有公路桥桩的影响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作者简介:张金亮,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铁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