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初中语文对话阅读教学的新模式 韩 帅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1年第03期   作者:韩 帅
[导读] 本文重点探讨对话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创造特定情境,激发学生对话兴趣,一方面抓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确保学生对阅读产生理解偏差时能够通过对话解决难点,从而实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六中学  255000
       摘要: 目前,阅读教学已然成为初中语文的重点,但因初中语文课程不断改革以及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导致阅读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为此,本文重点探讨对话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创造特定情境,激发学生对话兴趣,一方面抓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确保学生对阅读产生理解偏差时能够通过对话解决难点,从而实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对话、

       引言
       根据大量走访调查发现,过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会先让学生快速浏览阅读内容,并未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行思考,便立即为学生讲究阅读中心思想或者答疑解惑,分析文章内重点任务的心理轨迹以及人物特征,但是由于学生缺乏个人理解,只能沦为摘抄笔记的角色,无法获得相应的经验。如此以来,即便经过大量阅读教学,却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甚至可能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从旁辅助,真正走上考场后无法自行解题,换言之,学生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并非授之以鱼,而应授之于渔,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精髓。而诸多教学方法中,对话教学对阅读理解有极大的益处,通过师生和文本的多方互动,学生更容易被带入文章之中,且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对话
       通过将阅读教学看作对话的流程,最佳方式是教师课前创建大量的场景与文章内容相呼应,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唤醒学生过往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经验,从而产生共鸣,加强理解力。
       1.1借助多媒体创建情境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流传,初中语文课堂将其发挥至极致,为此,教师可在课前准备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模式多样化,舍弃过往阅读教学中黑板摘抄笔记的应试教育方式,将多媒体技术与阅读内容相呼应,令文本活灵活现,以文本以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以《巴东三峡》一文为例,长江三峡作为国内著名景点,承载国内重大的工程任务,过往语文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仅通过文字或者少量的书本插图让学生想象三峡的壮丽宏伟,但对于初中生而言略有难度,如今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师可提前搜集大量的三峡图片,搭配霸气宏伟的背景音乐,以幻灯片或者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呈现,动态的三峡表现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真实领略三峡的特点,同时,嵌入课文中关键内容,加快学生对中心思想的理解,学生由此产生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极大地提高理解效率和质量。播放完毕后,相信每位学生会对三峡有个人的看法,师生互动由此展开,对话的氛围愈发浓厚,各自抒发内心想法,产生思维碰撞,取长补短,实现阅读水平的提升。
       1.2问题创设
       制作动态课件是激发学生兴趣,打开对话教学的入口,但要想切实提升阅读能力,实现正确解题,光靠看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需要根据文章内容挖掘一些有价值且具有探索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尤其针对初中时期的孩童,求知欲望异常强烈,甚至会主动分析问题并会找到解决方案。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可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表彰最快解答问题小组,进一步活跃语文课堂范围,促使小组内、小组内碰撞思维火花。以《背影》一文为例,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第一,文章为何没有清晰、详细地描述父亲的正面形象,而重点针对父亲的背影进行阐述?第二,过铁道购买橘子这件事存在什么特别之处,其中哪些细节较为重要?第三,关于父亲背影的描述,文章内总共出现过几次,背影在整篇文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第四,如果让你来描述父亲的背影,你会通过哪些方面刻画细节?
      上述问题包含文章内容细节查找、思考以及课外环节三个部分,不同的问题能够提高学生不同的能力,例如寻找父亲背影描述次数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进一步熟悉课文,背影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则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描述自己的父亲背影,则需要学生对比课文的手法,既可以借鉴,也可以创新,如此以来,学生在阅读课上的主体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对话向课文理解的纵深处挺进。
       二、抓准时机,推动对话
       2.1抓准学生生疑时机
      初中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且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因而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障碍,教师需要及时跟进学生的阅读进度,以具体问题为焦点,加强与学生沟通,以《春》一文为例, 文章内有一句话:“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学生对‘偷偷’感到疑惑,日常生活中对该词的理解类似于鬼鬼祟祟,但是与文章内期望描述的内容似乎不符合,况且该词汇主要应用于人类特征,为何用于植物。教师可要求学生相互探讨该词汇的用法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通常针对一个问题会区分为两个派别,认为不对的一方以描述对象为植物以及表述含义为理由,教师并不能判定这组学生没有理解文章含义,而是应该引导出‘拟人手法’以及‘引申义’来为学生普及新的知识,告知学生散文善于通过拟人修辞手法刻画其他物种,展现出物种的生动形象,并赞扬学生勇于提出困惑的行为。同时,部分问题不涉及到新知识点,教师可将学生的问题交给所有学生去研讨,通过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全面。
       2.2尊重学生理解偏差
       由于学生的生活条件。人生经历千差万别,即便面对相同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需要正视且发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端正思维,理解认知偏差这一客观事实。以《孔乙己》一文为例,教师询问学生对孔乙己的影响,可能有学生认为孔乙己个性较为鲜明,喝酒且穿着另类,可能有学生觉得孔乙己趣味性十足。当了解到学生的认知差异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文章中了解孔乙己的身份,穷人和喜欢喝酒两个特征方才让孔乙己职能站着喝酒,甚至透露出孔乙己思想的迂腐。该案例中,教师并非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带领学生逐渐挖掘出文章的细节,自行找到答案,而这一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找答案的流程,正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
       三、结语
       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不高,因此,本文提出对话教学与初中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设置问题、个性化认知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世泰. 高效课堂建设下的语文阅读课对话方式探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