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   作者:赵志红 张艳武
[导读]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创新
        赵志红 张艳武
      (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  459000)
      (河南省济源市沁园中学?  459000)
        摘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也有了创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怎样将概括抽象的核心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落实的教学目标,怎样将教材中结论性的知识转化为细节性的历史情境,是当前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恰当的史料,有助于摆脱陈旧的历史说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史料教学策略研究
        引言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种方式可以改革历史教学,促进其转型升级。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应该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初中历史对学生的影响非常突出,这是因为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有着知识教学的作用,同时也兼顾着文化传承的人文教育作用。
        1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单调乏味,学生学习缺乏动力
        现如今部分历史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主要以课本上提及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一些其他史料提供的不同内容,则不进行拓展。学生仅依靠单一的历史内容很难清楚地认识到整个完整的历史事件,由于学生需要历史老师在课堂当中对历史事件进行适当补充,使得学生难以形成较好的辩证思维意识,同时也降低了课堂的趣味性,对于学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2传统教学观念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再加上学生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使得历史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大都会采取单项传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历史知识固然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知识,然而能够发掘历史真相的能力也同样不可或缺,历史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缺乏与学生互动,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难以得到实际的应用。
        2优化措施分析
        2.1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史料往往可以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这些历史现象有的是真相,有的是假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史料讲人物,以人物讲事件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事件的经过、意义。比如,在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选择有关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史料,引导学生根据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封建强国,去认识秦统一天下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可以引用秦无道,残酷剥削压榨人民的相关史料,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六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这些史料对于学生深入认识秦朝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曾经看到一个教案,教授的是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该教案中,教师给学生展示相关史料后讲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农民起义虽然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让封建王朝改朝换代,但始终没有改变封建国家的性质,农民也始终没有成为国家的主人。只有五四运动让中国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使革命发生了性质的变化。然后教师给学生设问:“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设置吗?”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爱国运动,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2通过教材联系实际,并进行适当的史料补充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不仅如此,历史的内容也相当的丰富多彩。所以,大部分历史教材中所学习的内容都是对一些具有影响性的历史人物以及事件进行编写,由此一来,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但是,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加以利用,并且通过信息技术将更加丰富的史料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可以对相关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不仅如此,教师在对史料进行补充时,应当注意史料补充的必要性,不应当补充不合适的内容。举例来说,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当中的内容对知识进行具有代表性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史料补充,使学生了解当时唐朝的繁荣昌盛,由此一来,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有趣,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具有浓厚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3通过史料的穿插,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时,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作用,良好的情感态度是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当中都应当必备的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史料教学作为历史教学中的穿插资源,可以对课本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历史内容具有更深的了解,并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史料当中都会蕴含一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历史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丰富历史的情感,并且从中流露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不仅如此,学生通过对这些史料的阅读与情感体验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情感培养。由此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同时传递出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举例来说,教师在教学《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教学内容时,这节课主要讲的内容就是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情感,教师应当充分抓住这一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民族需要和谐统一、团结一致,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对香港以及澳门的回归进行思考,并对“一国两制”的指导方针进行理解,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统一的伟大以及祖国为了实现统一而做出的巨大努力。使学生具有“一个中国”的政治思想,对祖国的统一做出支持,并对一些藏独、台独等不良分裂现象进行反对,促使学生具有一个正确的情感态度,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为国家统一以及社会和平不断努力奋斗,使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实现对祖国的高度认可,同时还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2.4结合教材史料,组织探究活动
        在部编版教材中,史料的比重大大增加,其中许多史料都具有代表性,教师可结合史料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阅读和分析史料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史料,这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材料展开交流与讨论,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分析关于重要人物言行的史料,不仅使历史变得生动和立体,也使学生的思维和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学生在运用史料论证教材观点的过程中,掌握了“论从史出”的基本研究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进一步的掌握,还培养了学生核心素养,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史料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体系构建能力的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思辨能力的提升等,并且做到了基础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通过在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史料分析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史料学习促进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并实现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当中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游晓刚.核心素养视野下初中历史分层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观察,2020,9(19):58-59+85.
        [2]詹建华.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素养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2):240.
        [3]李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分析[J].现代交际,2018(13):175+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