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迪
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
摘要: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肺炎在全国肆意蔓延,这是目前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人民接踵进入战“疫”状态。此时,全国各大高校也纷纷进入战时状态,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疫情防控教育等思政教育是否扎实推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否得到完善则十分必要。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将教育效果最大化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如何应对疫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将思政教育与抗击疫情有机结合,开展弘扬中国伟大抗疫的思政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增加疫情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也就成了辅导员在疫情期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及难点。
一、疫情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2020 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如“洪水猛兽”般迅速在全国蔓延。在全民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教育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了“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同时要求各大高校充分利用思政课为主要阵地,逐步强化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的引导,并通过线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来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进而使高校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也能接受系统的思政课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疫情期间,不仅肩负着配合学校做好防控工作的重要责任,更面临着能否做好思政工作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由于辅导员工作具有学生信任、信息渠道完备、助手多等优势,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作用与优势,对高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及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关键。
二、疫情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发生改变
受疫情影响,传统的线下教育被新兴的线上教育代替,缺少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少的挑战。同时,当前大学生几乎属于00后,没有经历过这样重大事件,从而导致他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为:(1)信息获取渠道单一,无法甄别信息的真假。疫情期间,大学生们居家学习,较长一段时间出不了家门,只能靠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但网络信息的匿名特性大大降低了发表言论本身的责任和门槛,学校和老师如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部分学生则无法甄别网络上井喷式增长的信息,从而被不良媒体和不法分子所利用。(2)自主学习时间增长,学习效果降低。相对于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更高。但大部分学生在长期自我保护闭门不出的状态下学习,学业知识吸收率较低。同时,线上课程任务的考察难度较线下来说相对简单,使学生缺少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效果差。(3)缺少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实践是焕发大学生青春奋斗力量,激发大学生蓬勃向上生命力的有效途径。长期居家的学习生活导致大学生缺少对社会的了解,影响了他们自身对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从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部分高校和辅导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学风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9个方面。然而,在疫情影响下,部分高校及辅导员对主要职责产生了松懈心理,他们认为,只要不在学校,同学们只需完成线上课程任务即可,无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干部例会、主题党团课等教育内容,缺少了对疫情期间辅导员身兼重任的正确认识。
又因为疫情期间事务性的工作较多,辅导员忽略了在疫情期间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教育,整日忙于各种表格统计、信息整理等工作,学生是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否提高等,辅导员们都漠不关心,大大降低了疫情背景下的育人效果。
(三)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决定了以弘扬中国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政教育的长期性。
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方不仅用创纪录短的时间甄别出病原体,及时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有关病毒基因序列,也公开透明地向外界通报疫情,并且采取果断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肯定与支持。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在我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西方主要国家疫情仍处于传播阶段,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为此,就要求我们坚持疫情防控的长期性,结合实际案例、思想理论等对学生开展长期性的思政教育。
三、疫情背景下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疫情背景下思想价值引领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国体现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对此,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提高学生对抗疫精神以及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引导学生们深刻地去领悟。比如集中力量办大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攻克难关、支持其他国家抗疫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疫情防控等等。同时,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一是开展思想价值观教育。依托课程思政、互联网平台、参观抗疫纪念展览馆、分享抗疫事迹等及时开展主题教育、党团活动等,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二是开辟价值观教育网络阵地。提高信息传播时效性、透明度,开辟专栏滚动式宣传正面报道、发布辟谣信息。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通过日常班团例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各类讲座等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政治立场。
(二)加强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建设
挖掘第二课堂蕴育的思政元素,利用好第二课堂培育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在实验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验细节,如试剂配置、仪器使用、实验过程实施及实验废弃物处理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学生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口号,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实验教学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匠精神。在科学研究中容不得丝毫虚假和半点马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坚决杜绝编造或者修改实验数据或结果,这是培养学生实事求的科学态度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方法。在疫情防控中,中国第一时间绘制了病毒基因图谱、不断丰富完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疫苗的研发处在世界最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我国科学家发挥团队协作、密切配合、尊重科学,在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取得的。
(三)炼之以志,塑造健全的身心人格素养。
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心理是当代大学生干事创业的前提和基础,当疾病来袭时,只有身心健康、免疫力强的人,才能有效避免疾病的侵袭。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要着重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不能以年轻为理由而肆意挥霍健康,平时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身体锻炼,形成良好的作息生活规律,合理膳食。同时,要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提高心理素质,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培养理性平和的阳光心态,才能应对众多不确定的困难和挑战。除了比较普及的班级 QQ 群或官方账号外,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教育模式。如开展心理微电影大赛、心理沙龙、心理剧本比赛等,潜移默化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情感疏导、行为教导等,帮助学生远离焦虑、迷茫、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保护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穿好疫情中情绪稳定、意志坚定的“防护服”。
新冠肺炎再次让人类公共卫生安全上演了一次大考,在面对考验的特殊时期,辅导员充分挖掘疫情中的教育生发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是做好疫情防控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体验的良好契机。准备把握疫情背景下思政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以此丰富教育活动形式,必定有助于大学生“三观”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