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 赵欣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21)
摘要:本文从叙事结构和修辞方法等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古斯塔夫奏鸣曲》中的隐喻表现手法和文学上的虚构,强调了作者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切以及看待历史的态度。通过三个关键词隐喻、历史重述和人类命运阐释和分析这部小说作品,为文学体现人性提供充实的依据。
关键词:隐喻;历史重述;人类命运
引言:
罗斯·特里梅因的历史小说《古斯塔夫奏鸣曲》出版于2016年,2017年获得了美国国家犹太图书奖和南岸天空艺术文学奖并且入围科斯塔图书奖,是一部关于“后奥斯维辛”的历史小说。小说以瑞士男孩古斯塔夫和犹太男孩安东的友谊为主线,讲述了二战前后,犹太人安东一家在瑞士的生活境遇以及瑞士人古斯塔夫和母亲埃米莉一贯保持的“中立”的生活态度。小说通过两位主人公以及他们背后家庭的人物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二战时期的历史风貌,同时也向读者介绍了瑞士这个与众不同的国家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小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幼年安东和古斯塔夫第一次在幼儿园见面为主线,讲述了孩童时期二人的友谊,以及古斯塔夫的母亲埃米莉对安东一家人的态度。第二部分以倒叙的方式回顾了古斯塔夫的父母亲从相识和相爱的过程以及父亲埃里克突然离世的原因。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半个世纪冷战结束后,人到中年的古斯塔夫和安东的友谊经历波折之后,终于定居达沃斯,他们的友谊也因此得以升华。《古斯塔夫奏鸣曲》这部作品不但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二战时期犹太人所遭遇的不幸,同时作者运用大量的隐喻修辞,将后人探究历史和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切娓娓道来。
————————
1.小说的叙事结构
《古斯塔夫奏鸣曲》采用了非同一般的叙事结构,开篇从古斯塔夫和安东在幼儿园的第一次见面展开,中间用了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古斯塔夫的父亲埃里克和母亲埃米莉如何从相知到结婚,埃里克如何帮助犹太人入境瑞士,他们夫妻的关系为何走向穷途末路。最后一部分故事情节又跳转到冷战之后,也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描写了中年的古斯塔夫和安东所经历的情感纠葛。其中作者运用插叙的手法,想要通过古斯塔夫父亲埃里克曾经的情人洛蒂的回忆,给父亲埃里克曾经帮助犹太人的壮举正名,但是作者似乎并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这段历史虽然已成往事,古斯塔夫试图探究父亲离世的原因,在道德和法律之间做出抉择,这不只是埃里克曾经的纠结,也是瑞士作为一个中立国曾经的纠结,更是整个人类曾经亦或当下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历史的美学意义和存在价值,埃里克选择了一端,犹太人也选择了一端,瑞士人也有他们的考量和选择。
2. 隐喻的修辞手法
在小说《古斯塔夫奏鸣曲》中,作者使用了很多音乐元素作为部分章节的主题,更多的使用了隐喻的叙事手法,而这些音乐元素相对于没有音乐基础的读者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比如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中,一个章节取名为“独奏”。这个章节主要描写了古斯塔夫十岁时,母亲埃米莉得了肺炎入院。在父亲去世,身边没有亲人帮助的情况下,十岁的古斯塔夫学会了独立生存,即使他的好朋友安东一家人想要向他伸出援手。对于一个十岁的男孩来说,这一阶段的人生旅程的确如同“独奏”音乐一样,自己照顾自己,向老师借钱去乘车探望住院的母亲;自己去地下室用洗衣机帮母亲清洗床单;独自一人克服对黑暗的恐惧。正是这样的经历,古斯塔夫似乎拥有了母亲埃米莉所说的向“椰子”一样坚硬的瑞士性格。也正是这份坚强和独立,在母亲去世之后古斯塔夫也能够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选择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同安东一起维系他们的友谊。
小说的第三部分中“三个乐章”章节,主要叙述了古斯塔夫的母亲埃米莉的离世。这“三个章节”在小说此部分提及,是安东在日内瓦录制的贝多芬第26号和第29号钢琴奏鸣曲的三个乐章,分别是“告别”、“不在”和“重逢”。作品中叙述道,古斯塔夫最喜欢的是“不在”这一章节。一方面,他将安东去了日内瓦发展事业当作他们的友谊永远“不在”的预演,另一方面,他的母亲埃米莉病重了,也将要“不在”。古斯塔夫似乎很享受“不在”这一章节的缓慢节奏,这让他回想起10岁时母亲生病住院将他一个人留在家里,虽然是不愉快的经历,甚至在孩子内心深处是责怪母亲的,但作为儿子,终究是要原谅母亲的。这一章节与第一部分“独奏”相呼应,虽然未来对于他们母子来说是永恒的“不在”,甚至没有“重逢”的机会,但是古斯塔夫依然像个坚强的“椰子”一样,让眼泪默默流到了心里。
第三部分中“插曲”这一章节中,古斯塔夫遇到父亲埃里克的生前情人洛蒂,并带她去巴黎旅行,这不但喻示了埃里克是洛蒂人生中的“插曲”,即使曾经他们真爱过对方,同时喻示了洛蒂也是古斯塔夫人生中的一段“插曲”。虽然他们一同享受了旅行,一同分享了埃里克的过去,但事实上他们并不能从价值观上达成一致。就像古斯塔夫认为的那样,他并不能像父亲埃里克那样爱着洛蒂,而作者在这里设置这样的情节,也许是出于古斯塔夫对于母爱的向往,亦或是出于对父亲埃里克死因的执念。
第三部分“活泼的快板”这一章节中的“快板”是音乐节奏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快节奏,而在西方古典音乐中的快节奏通常用来表现活泼、激动或者兴奋的情绪。在作品最后的这个章节,安东逐渐摆脱了抑郁症的困扰,古斯塔夫卖掉了自己的旅馆同安东和安东的母亲阿德里安娜一起定居日内瓦。日内瓦这个旅行圣地,曾今治愈过埃米莉和埃里克,也治愈过童年的古斯塔夫和安东。对于古斯塔夫和安东的家庭来说,日内瓦这个疗养胜地充满了他们快乐的回忆。在这里,古斯塔夫和安东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得以升华,就如同音乐中欢快的“快板”节奏一样,是令人兴奋和激动的。
3.历史的重述
对于历史的态度和理解,其实很多现当代作家都开始关注或者将视角转至历史小说的书写上,这其中不止英国作家。尤其是对犹太人在二战期间不幸经历的描述,也成为历史小说中作品最多、话题最为广泛的题材。文学中的历史事件亦或以历史事件为原型的的文学作品,有时候确是跟历史惊人地相似。比如匈牙利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的获奖作品《生命无常》和澳大利亚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单》。这些作品大多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同特里梅因的这部小说一样,都是以独特的视角,出人意料的情节为基调,但都是描述了犹太人这一群体在战争期间的经历。更为独特的是,特里梅因的《古斯塔夫奏鸣曲》中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中立国——瑞士。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向当时的瑞士政府强烈施压的情况下,为保全民族国家利益而选择中立态度的瑞士,在全国人民面临被德国侵犯威胁的情况下,古斯塔夫的父亲埃里克帮助犹太人修改入境日期。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违反了瑞士法律。理所当然的,他接受了法律的制裁,失去了公职,在古斯塔夫出生后只能靠一些体力劳动来赚钱养家。然而中年古斯塔夫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冷战结束后,想要去证明这段历史,想要去探求父亲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人的时候,作者其实并没有给出答案,随着了解父亲唯一秘密的情人洛蒂的去世,父亲曾经的好与坏都不能再有什么结论了。就如同曾经的发生的历史一样,有群体受到了苦难也有群体受到了惩罚,更有像瑞士这样的中立国家从战争中幸存。
4.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瑞士历史上就是一个中立国家,从地理位置来看,他是一个内陆国家,邻国为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这几个国家在欧洲,尤其是二战前后,实力都不容小觑。瑞士多山地高原,从战略角度讲是易守难攻的国家。二战之后,描写犹太人在这一时期惨痛经历的作品很多,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奥斯维辛之后的小说。大多数作家以集中营里主人公的视角,以个体经历反映了对整个犹太人群体经历的关注,也是对人类命运走向的一种反思。
对待这段历史,特里梅因的视角与众不同。身为英国作家,她并没有从文学角度虚构一个英国故事,亦或德国或者集中营的故事,而是从一个中立国的角度,探讨了一个在故事结局也没有给出答案的问题。作者站在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基于后记中朋友提供的真实素材,同读者一起探讨了法律和良知的矛盾与联系。人类发展史上经历的不止一次的屠杀与被屠杀,不能以道德的准绳加以约束,也没有因法律的禁锢得以禁止。可见人类并没有站在同一高度对待生存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种族的同伴,没有以发展的和可持续的态度来看待历史前进的脚步。最终,安东和古斯塔夫以及安东的母亲定居在达沃斯,不能确定的是,生活在共同体之中是否是好事,但是至少,有家人朋友的陪伴,可以分享共同的价值观、行事准则甚至道德底线。以国家或者种族来划分所谓的共同体的概念是不准确的,就如同故事主人公的命运,不同国家和种族的安东与古斯塔夫生活在一起,体现了人类的包容与大同。
最值得探讨的是关于古斯塔夫父亲埃里克的死因,其实直到小说结束作者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古斯塔夫的母亲埃米丽把埃里克的死归咎于犹太人在战争期间大量移居到瑞士。这样多的难民进入瑞士境内,施加给本来中立的瑞士政府很大压力,迫于本国安全,瑞士政府颁布法律自1938年8月18日,禁止犹太人入境,否则将被遣返。而埃里克身为警察局局长助理,出于对犹太人的同情,私自修改犹太人入境记录,违反国家法律,此举动被认为威胁国家安全。作者虚构的埃里克的死也给人留下很多思考:被辞退后的埃里克靠做一些体力劳动维持生计,在他死于情妇洛蒂家门前的台阶上,究竟是死于身心压力,还是死于对洛蒂感情的向往,儿子古斯塔夫在九十年代找到洛蒂后,也没有找到其中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古斯塔夫一生都在想要了解父亲,但母亲艾米丽似乎不想让他知道。站在埃米丽的角度,丈夫因为帮助犹太人违反了国家法律,使他们失去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这种想法不论谈及伤害,还是出于自私,都给读者留下了很多遗憾。而站在古斯塔夫的角度,他希望自己父亲的壮举得到承认,希望自己是英雄孩子,但是母亲的拒绝沟通,和洛蒂的含糊言辞都不能给出肯定的回答。他知道母亲讨厌犹太人的原因,却偏偏和安东这个犹太人成为一生挚友。虚构的小说情节帮助读者见证了奥斯维辛的历史,而在后奥斯维辛小说中共同体的命运又是多样化的。德国法西斯想要看到的犹太人共同体的毁灭,却使人类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历史的不断演进,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剧,可持续的、互惠双赢的健康人类关系不断加强,促进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结语
罗斯·特里梅因的力作《古斯塔夫奏鸣曲》是继《回家的路》和《色彩》之后又一部关照人类命运的小说。这部作品以历史的眼光出发,探讨了一个当代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不论是战争或者大屠杀带给人类怎样的伤害,人类整个群体都要不断地持续地延续下去,生生不息。而人类在惊骇历史所留下的痕迹的同时,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让历史成为当下。在历史中汲取经验,在文学中吸收养分,这样才是对人类命运的最好关照。
参考文献:
[1]刘云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维度研究[J].出版广角,2020(22):92-94.
[2]罗斯·特里梅因. 古斯塔夫奏鸣曲[M]. 孙菲.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3]希利斯·米勒.共同体的焚毁[M]. 陈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周蕾.“中立”“魔山”和“路”——《古斯塔夫奏鸣曲》中的三个关键词[J].名作欣赏,2020(1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