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翩翩 陈丽勤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师范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针对城中村学生的生活现状,以城中村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文以阅读课为载体,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激发学生动机,培养学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从缺失需要转向成长需要,培养城中村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的策略。旨在dt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城中村,小学英语,兴趣
前言
教育教学要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实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是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内的听、说、读、看、写等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兴趣、增强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部,2018)。本文基于城中村小学生普遍认为的“英语无用论”现状,探讨城中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城中村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笔者曾经所在的城中村小学的学生99%都是外来务工的人员的孩子,他们租住在城中村,生活条件较差,大多数家里有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兄弟姐妹,生活在狭窄的空间,没有独立的学习空间和安静的学习环境。父母平时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大部分父母的文化程度也仅仅小学毕业,没有能力辅导孩子,且父母的教育意识不强,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在此环境下,学生自身主动意识不强,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目光短浅,认为不出国平时生活中用不上英语,更有甚者认为学英语就是不爱国的表现,自身抵触学习英语。针对此种情况,教师不能仅仅教学生片段式的英语知识,把英语教学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而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融入文化知识,提升学习兴趣,推动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1. 激发学生动机,以培养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动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城中村孩子的生活实际,对职业的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可以从职业规划着手,帮助孩子了解各种不同的职业,开拓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后再注意引导学生从外部动机转换为内部动机。下文以外研版(三年级起点)三上Module 9 Unit 2 He’s a doctor.学生本课医生,护士,司机,农民,警察,老师等职业的单词的同时,教师可以拓展每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意义,或者拓展新的职业,如科学家,消防员,工程师,翻译家等,激发学生对各种职业的崇敬感,教师可以提问:What’s your dream?Why?引发学生对更多职业的思考与憧憬。设计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其中并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教师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动机类型,注意将学生的外部动机适时地引导为内部动机,将学生的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慢慢地转换为认知内驱力。
2.培养学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以培养学生兴趣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提出的教师期望效应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陈琦,2007)。教师一开始就要关注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形成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习惯优秀。相反,如果学生长期遭遇失败,信心受挫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感。城中村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不好,在城市里缺乏归属感,容易缺乏信心,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多肯定他们,多鼓励他们,教会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挖掘自己未知的潜能。下文以外研版(三年级起点)三上Module 6 Unit 1 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为例:本课Lingling想加入足球队,但是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本中Lingling提到“But I don’t play well.”及Lingling回答Sam ”I can’t run fast.””I pass the ball not very well.” Lingling认为自己跑得不快也不会传球,所以不擅长于踢足球。但是她的朋友Amy帮其发掘了其跳高的优势“You can jump really high!” 。Sam 挖掘了其接球的优势”And you can catch the ball well.”Lingling的特点正符合足球运动中守门员的角色,Lingling是一名很棒的守门员,所以最后本文得出了”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的结论。
.png)
同样一件事情,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结果截然不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当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弱时,表现为不够自信,教师应该应材施教,尽可能多地挖掘学生的长处和强项,告诉学生他们能做什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当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觉较高时,就更加自信,当教师告诉学生他们能学好英语,而学生也想念他们能够学好英语,其结果就是他们真的可以学好英语。
3.关爱学生,引导学生从缺失需要转向成长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解中提到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高到低时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城中村孩子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绝大部分的学生仍处于缺失需要的阶段。他们中有学生家庭条件较为贫困,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缺乏家庭的关爱,也缺乏安全感,有的家长过于严厉和专治,学生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作为教师,应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爱护学生,充分地理解与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缺失层面的需要,才能培养学生追求成长的需要(陈琦,2007)。下文以外研版(三年级起点)六下Module 7 Unit 2 She couldn’t see or hear.为例:教师通过Helen Keller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引出本课的内容,在完成本课的阅读教学后,在读后的活动中,注意到学科素养的教学。第一段:Helen couldn’t see or hear.第二段:Helen遇到了一位教她写字,拼读的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老师通过什么方法教失明失陪的学生读书认字?老师是如何帮助Helen打开心扉? 第三段:Helen毕生成就。引导学生克服暂时的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向Helen学习,最终能够突破自己的极限。这篇课文对教师同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这样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才会注意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只有当学生的缺失需要得到了满足,教师再培养学生求知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取得进展。
三.结语
由于各种环境和因素的限制,培养城中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是一件必须要做的,其方法很多,本文主要是从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激发学生动机,培养学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关爱学生,引导学生从缺失需要转向成长需要。与此同时,教师要要终身学习的意识,更新自身的教学素养,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以犀利独特的视角为同学们尝试剖析问题和现象,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惠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海外英语,2018(07)69-72.
[2]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2版(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