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飞
(山东协和学院,基础部,山东济南)
摘要:体育精神与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性,将高校体育资源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体系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对于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体功能、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体合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品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育资源
体育教学必须服务于创新创业发展的需求,利用体育精神内涵与创新创业素质的相通性,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催生创新创业思想意识和实践行为动力,从精神层面到实践过程系统发挥体育教育应具有的重要育人功能。不仅如此,还要将体育资源系统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体系,使之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质量过程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一、体育资源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一)体育精神与创新创业素质的关联性
在体育教育中,通过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体育运动形式,可以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达成。通过体育训练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奠定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体育精神可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品质。拼搏进取、沟通协调、团结协作、高尚品德与抗压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备素质,体育精神是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积淀和发酵的催化剂。
(二)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体合力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由于知识理论和结构单一,教学方式僵化,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从内容到形式及方式方法能够更加灵活多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就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尽管大学生爱好不尽相同,但对于体育活动普遍具有兴趣。普通高校的体育资源尽管不如专业体育院校,但如果能够融入教育资源的大系统,将有利于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合力,对于解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兴趣不高问题会发挥独到的作用。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品质
随着现代教育方式的变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应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暴露出了严重的缺陷。特别是在普通高校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及实践路径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实践化发展态势,跨学科综合实践教育正在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流教学形态。体育作为所有专业教育的公共课程,“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是其它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功能优势,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于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对于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资源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一是课程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学生尽管处于同一年龄段,但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存在较大差别。
即便是喜好同一类运动项目,运动水平基础及运动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一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大学生会更倾向于喜欢学习那些具有挑战性的高难度项目,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可能会偏向于运动强度小、技巧难度低的项目。普通高校的体育资源与体育类高校的体育资源相比十分有限,能够开设的课程也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体育资源即便是已经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资源,所发挥的功能作用也难以显现。
二是教学方式呆板无法实现体育精神向创新创业意识迁移。体育资源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在教育过程是否将运动技能形成与体育精神培养结合。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一直沿袭着纯粹学科知识传授的教育形式,仍然是就课程教课程、就技巧教技巧,理论知识和运动技巧讲解满堂灌,学生处于运动形态的被动学习中,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调动,无法实现体育精神向创新创业意识迁移。
三、体育资源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首先,通过体育资源重构创新创业教学模态。充分利用体育资源构建“体育 +”创新创业教学模态,通过“体育 +”培养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向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传递。这就要求教师勇于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知,探索和创新体育资源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及策略。寻求多元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建立基本的创新创业蓝图框架,实现多学科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专业教师可以将现代创新创业教育素材与体育资源进行“叠加”建构,使各种教育资源融合,探索切实可行的“体育+”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其次,利用体育资源激发个性化创新创业潜能。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及运动方式,建立个体体育资源利用及体育技能成长档案,进而潜移默化地导引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行为。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充分认识体育资源对于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养的潜在功能,恰当地找到适合每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的运动项目及运动方式,具有育人责任意识与担当,专业课程教师能否积极有意识地利用体育资源并与体育教师达成高度的教学默契。体育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教师的教学观和使命感。
第三,利用体育精神内涵培育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提升需要长期积淀,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可能因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而消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培育虽然不能说只有体育教育才能实现,但可以肯定的是体育教育能更好地实现。为此,充分利用体育资源结合各专业教育开展形式多样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 + 专业”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体育活动所承载的体育精神引领大学生迸发积极进取动力,培养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戴仁卿,张晓蕾.高校创新创业者人格素养提升困境及培养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15):115-117.
[2]孙国庆.新时期高校大学体育精神培育:理论分析与路径选择 [D].苏州 :苏州大学,2017.
[3]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 [J].体育学刊,2012(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