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   作者:韩梅
[导读]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体育专业教育是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韩梅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体育专业教育是实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应用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实际,对体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总结出高校体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对策为加快推进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升级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国家当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视,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1]”同年 6 月,印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为创新创业“无死角护航”[2]。“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伴随着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导体育专业学生树立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十分必要与紧迫,是摆在高等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热点[3]。在创新创业背景下,体育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发挥其专业优势,积极营造活泼生动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研究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策略,对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面临的问题
1.1 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经历和经验的师资团队
        在体育专业教育中,不缺乏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师,但由于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与市场紧密贴合等诸多因素,对教师素质和能力要求普遍较高,此学科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教师是国内大多数高校所缺乏的。据相关研究表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习历程,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或实践培训,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创新创业课教师缺乏创业经验或体验,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较少,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在教学中不能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实质性指导,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1.2 创新创业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契合度不强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来支撑。据调查,目前不少高校只是在通识教育模块按照国家的要求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门创新创业类课程,在专业课程模块更没有明确要求设置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的问题凸显,最终导致各类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教育理念的契合度不强。调查发现,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还只是局限于专业的见习和实习两种形式,还不能按照专业发展的实际要求构建系列化、多层次、阶梯状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学生没有多种形式和多种内容的实践体验,无法真正掌握符合未来岗位需求和创新型社会实际需要的基本能力,使得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渐行渐远。
1.3 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载体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和持续的源动力。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修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和学校规定的课程及相关知识,面对学校开设的创业论坛或创业方面的讲座,学生普遍的态度是漠视,应付课程而已,误以为只有通过实践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术,轻视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教育,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对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的心态,导致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他们创新创业认识不足、主动性不足甚至认为这一切都是毕业之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传的人才培养体系不能达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国内外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案例表明,高校都有雄厚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载体,诸如科技园、创业园等。调查显示,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处于宣传、动员阶段,使得高等体育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缺少强有力的实践载体支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大受到了限制。
2 高校体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2.1 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提高现有高等体育院校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将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体育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支持广大一线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激发更多高等体育院校教师投身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实行“导师制”,从体育界聘请体育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体育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创业导师,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对体育创新创业人才,应从理论知识、项目申报、企业运作、融资贷款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帮扶。
        2.2 要确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高校整体性的中心任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是确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课程体系设计,需要从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的角度看待创新创业教育,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体育专业的特点,设计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开设创新创业必修、选修课程,一年级注重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普及,二年级增加创新创业实操类课程,三年级开设让大学生学思结合的启发类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从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启发探究为主的转变。
2.3 成立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打造创新创业经营实体
        学生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能够进一步激励高校学子自主创业的激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社团开展的系列活动需贴切社会体育专业特点,真正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操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能力。为进一步创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实效性,需提供一个合法有效的平台实践课堂理论知识。比如通过注册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模式打造成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以及专家团队,面向市场需求,广泛开展体育类培训、夏令营、冬令营、赛事承办、对外交流等活动,让体育专业学生成为真正的组织者与实践者,拓展体育相关业务,锻炼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型企业家意识,充分拓宽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让体育创业企业真正落地。
3 结语
        创新创业是我国近几年的教育热点,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同时也映射出高校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极为必要。同时,找寻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运用合理且科学的方式加以解决,进而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度,扩大学生的就业平台,增强社会的经济提升是有益而无害的,也能够实现高校体育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使得社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 /www.gov.cn/guowuyuan/2015-03/16/ content_2835101.htm,2015-03-16
[2]孙惠敏,陈工孟.全球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92
[3]孟春雷,王琪.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9,40(3):69-71,76.
[4]邓晓亭.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8.
[5]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