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   作者:刘林丽
[导读] 本文探讨如何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刘林丽
        山东济南  山东协和学院  邮编 250109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使课堂教学赋予人文思政的育人价值,实现课程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等数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精神为高校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落实好教育部“十大育人”体系的要求,各高校都把“课程思政”当作了“课程育人”的新任务来抓。可见,“课程思政”教育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关注。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实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改革定位
        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主要特点体现在:(1)立足规律的通约性和普遍性。课程本身就是研究和抽象客观现实化存在的自然规律,超越了意识形态,并不关乎思想政治立场,使之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困难。同时,数学揭示的是普遍规律,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往往具有普遍性,能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理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数学教学重“技巧”轻“教育”。数学课程对基本概念和理论,运算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接受的教育点在知识层面。因此教师考虑育“才”重“器”的多,考虑育“人”育“德”的少。“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是对高等数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充分挖掘整合,发挥高等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从而内化为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把高等数学课程作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育人的能力,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引领学生成长,“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1]第一,要提高数学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要求数学课教师必须系统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深刻领会。第二,要求《高等数学》课教师也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党史国史,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并能学以致用、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三、提升数学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设计能力。要求数学教师对高职学生进行相对更为全面的认知,不仅要熟悉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学习习惯以及兴趣、能力,而且要深入研究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全面地研究学生,才能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高等数学》教师课程与教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关系到课程思政是否可行,直接决定课程思政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课程开发与教材设计能力的形成既需要教师个人积极主动摸索,在教 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也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专家进行系统的培训。
    三、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从《高等数学》知识点出发,引入思政元素
《高等数学》是工科类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从各章节具体知识点出发,找准“思政内容”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引入思政元素。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第一,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挖掘育人元素。《高等数学》中许多概念的形成都是从实际中的一类问题抽象得来,最后又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极限的概念、导数的概念及定 积分的概念等等,都遵循着“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利用中外数学家的人生经历鼓励鞭策学生。[2]高等数学中涉及的数学家很多,比如牛顿、莱布尼兹、罗尓等等。通过这些名人的人格魅力和攀登科学的精神,不仅使学生懂得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失败,而且培养了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第三,利用数学中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之美,无处不在。

比如,函数曲线的对称美、连绵不断的美,数学语言的抽象美、简洁美,数学公式的形式美、数和形的统一美数学符号的和谐美等等;第四,从特殊数字出发,引入思政元素例如通过欧拉数e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圆周率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第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入思政元素。比如,在数学知识应用方面可以举和专业切合的例子,由例子引入育人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工匠精神;第六,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政元素。比如,针对新冠肺炎,让学生搜集某个地区在某个时间段的疫情数学模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模型进行预测,并提出防控措施,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社会热点问题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及报效祖国的热情。
(二)用生活解读高等数学,开展思政教育
        高等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和定理比较多,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穿插进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拉近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亲近数学[3]。例如在讲解高等数学中函数的连续性时,可以将函数的连续抽象成每个人生活中的一段旅程,虽然有时候由于某些因素,会出现“间断点”,但这些间断点也是有限的,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继续努力,继续坚持,生活依然是美丽风景;在讲到复合函数求导时,可以将求导过程类比成“剥洋葱”,“一层一层剥开它的心”;积分的思想告诉我们“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让学生深切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三)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展示思政元素
        在数学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展示思政元素。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通软件以及教学课件,推送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思想等数学背景知识,开
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丰富的背景知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数学家勤奋探索的科研精神,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对科学的推动作用。
用数学家严谨踏实的钻研精神来激励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观,脚踏实地,珍惜求学的好时光,迎难而上,学知识,长本领,将来做对社会、
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促进课外师生交流与沟通,有效地把课上与课下联系起来。
   (四)运用与数学相关的哲学悖论,开展思政教育
        数学的发展解决了多个历史上有名的哲学悖论,比如芝诺悖论。因此在教授高等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恰当地以这些悖论为引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好奇
心的驱动下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在逐渐认清问题本质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简单而言,悖论是指那些看上去合理,但最终却与实际矛盾的命题。例如,在公元前 5 世纪希腊哲学家芝诺曾提出这样一个悖论:古希腊跑得最快的英雄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跑在他前面的乌龟。这当然与常识不符,实际生活中跑得快的人经过一定的时间肯定能追上在他前面的跑得慢的人。学生当然对这个悖论非常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无穷级数是否收敛的问题,那么教师在进行无穷级数的教学时,就可以用芝诺悖论来引入无穷级数的概念。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借助哲学中与数学有关的这些经典悖论开展思政教育:正是这些重要悖论的产生,悖论的解决又往往给人带来全新的观念,继而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但悖论的出现并不总是有益的,历史上,数学悖论的提出也曾引起世界的一片混乱,并引发了三次“数学危机”。
        最后,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能够有效的扩大育人的受益面。而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积极主动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以学生的育人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开展教学改革,从而使高等数学课堂的育人效果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宙峰.浅谈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27):297~298.
        [2]陈斌.高校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0(2):13~15.
        [3]张驰.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及其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0(9):71~76.
        [4]彭泽艳新时代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J].绿色科技,2020(19):226~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