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立
山东协和学院,济南 250109
摘 要:两创方针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它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国家做出的战略方针。“双创”精神不断传播,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对提高就业有重大帮助。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出了新要求,本文聚合就业竞争力体系相关研究,结合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分析学生能动性与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运用程序性模式层层突破,分析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要素。
关键词:双创 体育就业 就业竞争力
双创方针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它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国家做出的战略方针。落实在高校教育中主要是就业创业问题,近年来体育专业就业率下降,体育办学亮起“红灯”。加强体育专业毕业生创新创业思想,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迫在眉睫。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对解决体育专业就业现状有重大意义,为体育专业办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概念解析与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求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构成。就业竞争力是引导学生从顺利就业逐渐走向满意就业的内在动力。就业竞争力是发展自身专业的精专性、提高思维的创造性以及对市场前景的敏锐性。社会体育专业主要是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来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验能力开发和教学科研等基本能力。自1994年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以来,人们不断对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体育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不发达
体育专业的发展应围绕体育产业、体育市场展开。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群众对于体育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我国的体育事业开始蓬勃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但由于市场存在着逐利性特征,体育服饰产业的发展远远优于体育本身的进步。体育健身娱乐场所在这种背景下并没有大量涌现,体育学生的就业岗位也相对较少。
1.2 毕业生去向多元化,缺乏自主创业观念
对口就业对于研究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校的办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对口就业方向可以明晰专业就业岗位、改善体育专业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案。据统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元,只有1/3的学生从事了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职业。他们选择的职业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人员、公务员以及自主创业等。部分学生虽然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由于受到缺乏启动资金、对自身技术不自信以及固定思维的影响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3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体育大体分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以及休闲体育7大专业。这些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涉及体育各专业领域的目标要求以及体育专业知识对人的培育,但各专业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又有所不同。经比较不难发现,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存在大量的交叉重合,影响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精专性。
1.4 校内外资源匮乏
教师专业素质弱。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开设时间不长,短短20多年的时间还未能培养出大量的专业型教师,许多教师都是在体育教育以及其他学科领域调聘而来。教师同样在探索中学习,没有系统广博的体育知识来指导学生,造成了体育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与其他体育专业混淆、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实习场所有限,实习内容枯燥。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实习基地非常有限,大部分集中在健身房。虽然我国人民对于体育健身休闲的需求大量增加,大量健身房应运而生,但近几年体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超过了社会对体育活动指导专业人才的需求。健身房实习工作任务演化成了单一的销卡卖卡,实习基地形同虚设,并不能成为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场地,不利于体育专业的良性发展。
2 两创背景下体育专业就业竞争力的要素分析
2.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情感、意志和思维等内在的能力素养。社会体育要培养指导社会群众性体育活动专业的人才,迫切需要提高体育学生技能的专业性。社会体育指导不仅要求学生去掌握多种实践性项目,更重要的是对一门专项知识的纵向学习,同时对该学科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以便对群众性体育活动进行科学、系统的专业指导。社会体育与群众的关系密切,体育学生在学习相关体育专业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提升自身沟通能力以及对合作精神、道德素养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获取多样的社会指导资格证书,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
2.2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也是个体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它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由于社会体育最终目标是指导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专业学生要加强专业实践,就要有良好的实践基地。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体育组织、体育机构的联系,扩大校外实习基地。除了健身房、体育馆等社会体育机构外,也要加强与社区、体育局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学生要积极主动寻找实习场所,对于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学生,学校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其次学校内部要完善体育专业设施的多样性,让学生有更加便捷、多样的实践场地。
2.3 求职能力
求职能力是就业时针对用人单位要求,结合个人情况,扬长避短,有效就业。学生的求职能力要有专门的指导人员进行教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专业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双师型”教师就是对内加强校内教师对体育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对外聘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相关体育人员对学生进行双向辅导,以加强体育专业师资力量的的建设。校内教师要积极学习最新的体育专业知识及理论方法,保证课程内容与时代要求相统一,明确社会体育与其他体育专业之间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差别,把握学生自身特征进行就业指导;同时学校应该聘用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及教学能力的校外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辅导,培养学生向应用型人才发展,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
2.4 创新创业能力
政府要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障机制,以立法的形式鼓励学生创业,来促进有自主择业想法的大学生真正有所行动,增加就业岗位,解决社会体育市场岗位稀缺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观念的培养,带动学生自内而外的行动,更加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应用性指导本领。构建政府、学校和学生三者间多方面的内外联动机制,有效的提高体育专业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3 结语
近年来,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被广泛关注,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求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构成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素。利用国家政策、社会资源以及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来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自身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实现就业竞争力相对优势。
参考文献
[1] 吴喜娥.社会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准备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7):16-17.
[2] 辛松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及改革思路[J].体育学刊,2014,21(4):77-80.
[3] 周风祥.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7):94-95.
[4] 吴亮,杨海平.对口就业对体育专业办学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5(10):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