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 陈文超
[导读]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

        陈文超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原底百子小学
        摘要: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是振兴国家的栋梁,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了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愈来愈显得重要。
关键词:创新、教育、培养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养成对问题,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之成为创新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 。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揭开这个谜。”一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欲望,为学生在学习中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 鼓励求异思维,给学生制造创新的机会  
作为教师,我们要敢于摒弃唯师、唯本的传统理念,不迷信静态的教材和传统的经验,要敢于摆脱自以为是的常规思维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机会。
如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8+8+8+5+8=?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8×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8×5-3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8,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8,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8×5。接着他思维又参与了论证:8-3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5。对于这种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种创 造性思维的闪现,身为教师的我们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激发,以培养创新的精神。
再如:我在教学《分饼》一课时,让学生将3个同样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学生在画、剪、拼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分法,多数同学都是将每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3张饼的 ,每人分到张;有一名同学他先将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张,然后将剩下的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这张饼的,拼起来后直观的看出每人分到张。

对于这种不同与常规思维的分法,我及时给予了鼓励和肯定,并将他的分法展示给全班同学,激发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求异思维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了创新的机会。
        三、 重视动手操作,提供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操作实践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操作实践,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才有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可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萝卜动手制作,然后提问:“要是将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寻求答案,学生截法各有不同,结果自然也各不一样,有剩10个角的也有剩9个角的,还有剩8个角的,甚至有剩7个角的。再让学生从所有不同的截法中发现规律:截面不过顶点,剩10个角;截面经过1个顶点剩9个角,截面经过2个顶点剩8个角,截面经过3个顶点剩7个角。经过这样的操作训练,就会增强学生手脑之间的协调性,产生奇思妙想。
        四、 深化课外实践,让学生自觉创新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终应用于生活,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给学生布置一些操作性的课外作业,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从而体验数学的魅力,培养自觉创新的意识。
        例如: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以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外作业:“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请用我们今天认识的这几种平面图形设计一幅画,比比谁画得好。”当同学们第二天交上这份作业时,我都感到吃惊,他们画得各有特色,有的画了一辆汽车,有的画了一个机器人,有的画了一个农家小院,还有的画了一个火箭……,每一幅图中都用上了这几种平面图形,学生的智慧在这一张画上开花了,他们不但学会了自觉创新,而且感知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再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立体图形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小制作,让学生用这些立体图形自制一个工艺品,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但巩固感知了这些图形的特点,而且让学生考虑到了这些图形在一起搭配时大小协调的问题,还想到了色彩搭配的问题……这个过程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而且感受了数学与美术之间的联系,不仅增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自觉创新的意识。
        
参考文献:
[1]覃林岩.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5).
[2]吕开妹.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反思[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
[3]黄丽清. 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策略[J]. 福建教育研究, 2018, 000(005):P.69-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