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课堂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 劳振仕
[导读]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劳振仕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烟墩镇佳平小学 535421
        摘要: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是依据数学的教学纲要并结合小学数学课本的内容实施教学工作的,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有大量的数学知识重点,所以小学生在课堂专注力上稍有欠缺,而且再加上知识点的枯燥性,就很难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数学的课堂气氛。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数学知识水平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进而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新课改标准的基础上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还要根据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点等开展分层教学的方式,以此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提升小学生数学知识水平以及改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实践;分层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一刀切”教学方法,所有的学生教学内容及方法相同,做同样的练习,提同样的问题,导致上层学生“吃不饱”,下层学生“不能理解”的情况。因此,教师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认真分析学生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数学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一)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受成长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优等生的学生能力,也无法使学困生跟上教学进度,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更好地照顾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对于优等生应该以提高他们综合能力为主,可以为他们布置一些高难度的题目;对于学困生则应该改变教学方式,降低学习难度,让其能够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二)体现教育公平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平等对待每名学生。而分层教学就很好地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让教师能够密切关注到班级内每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态度,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之后,教师要根据该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到本节课知识的实际内容与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所提出的要求,还要充分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让学生在完成该目标的过程中增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在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将二者充分结合。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整体难度较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部分比较复杂、相对难理解的内容。在教学相对简单的知识时,教师要将班级内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全掌握比较简单的知识,此时,教师就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比较难的知识时,考虑到教学效率与每一个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则要留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过程中,学习能力不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同的学生往往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对运算公式的讲解,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该公式,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则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方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只需要反复练习混合运算,将公式与运算法则进行反复运用即可,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关注实际问题,将混合运算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二)在核心素养下,数学问题合理分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据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进行调整,整节课下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分层设置数学问题,让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方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分别做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提问:“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区别?”“如何由长方形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可以将平行四边形沿着高进行平移得出长方形,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是沿着高平移呢?”在通过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中,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教师为了巩固知识,提出问题:有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底是4米,高是3米,另一个底是6米,高是多少米?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能将面积公式灵活运用,很快学生算出高是2米。上述案例,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入课程,并将问题由浅到深逐层深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找到知识的根源,并能灵活应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层教学策略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也能够确保每名学生享受公平的教学资源,能够关注和照顾到每名学生的感受。通过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不同的学生能够拥有基于自身的认知和收获,从整体上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同时,学生能够在分层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并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娜.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师版,2017(9):101-102.
[2]余淦.试论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