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谢维学
[导读] 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谢维学
        湖南省邵阳县谷洲镇湾塘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多媒体课件凭借优良的画质音效和动态效果,能够营造出轻松浓郁的数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数学激情和学习动力。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件紧密结合教材,将抽象数学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通过调动初中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数学素养的提高和数学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开展策略

一、前言
        作为初中阶段的核心课程,学好初中数学是初中生们学习进步的关键。初中数学核心经验包括形成清晰的事物概念和数学概念,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比较与计算及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初中生数学意识、鼓励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将有助于初中生们逻辑思维发展,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数学具有逻辑性强,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随之课程的逐渐深入和难度加大,部分学生难免会出现理解困难和缺乏学习激情等现象。传统的课本教学总体而言还是比较枯燥乏味,导致初中生在数学课上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显得很沉闷,如何让数学课“活”起来也成为困扰众多一线教师的难题。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效率低下,教学过程中书写板书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导致有效讲解时间大为减少,严重影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非常适合于理论抽象的数学课,将课程内容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细化为实践,大大降低了初中生们学习数学的理解难度和认知困难。多媒体课件或丰富形象的画面、或悦耳动听的声音、或鲜艳生动的图像,能够有效地激发了初中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利用好各种图片和动画能够帮助初中生加强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丰富教学内容和能够突出数学课重点,帮助初中生们更好地掌握课程主题。
二、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一)强化感知,降低理解难度
        受限于年龄较小和知识结构较浅,初中生们喜欢通过直接感受的方法来认识事物,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弱,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模型时难以理解。多媒体课件的闪烁、移动或变形功能,能够强化学生的感知,促进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转换,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能够有效节省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讲解知识点和答疑解惑,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来绘图或演算。在相同的课堂时间里,能够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能够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题意。

三、多媒体教学开展策略
        (一)数形结合,发散思维
        借助于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可谓是再适合不过了,初中数学包含代数和几何二部分,数学建模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是数形结合。创新发展新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拓展了学生数学视野。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代数方程组的解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做到了几何和代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解决比较复杂的代数问题时,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来践行数形结合的解题实现,对学生系统全面地应用数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求解代数式的最小值时,如果局限于代数知识的解题思路,这道题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是超纲了的。借助于数形结合和数学建模,初中生们可以将这道题转换为几何题。在数学建模里,求解代数式的值转换为几何线段长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的画面给同学们展示。

假设有一线段的总长度为12, x代表线段的一小段,代数式的第一项相当于x和2这二条直角边的斜边长;第二项则可以看做是总长度为12的线段减去x后剩下的长度和3这二条直角边的斜边长。原代数式的最小值可以认为是这数学模型中二条斜边长度之和的最小值。结合二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定理,学生将长度为2和3的二条直角边的端点连接起来所组成的线段的长度即为原代数式的最小值。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多媒体上面对的图形转换,很快就能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线段的长度为13,也就是原代数式的最小值。借助于数学建模,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学会多方位和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尤其是代数和几何的融会贯通和串并互联并形成体系。
(二)突出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在课堂讲解习题时,多媒体课件相比传统的板书具有直观呈现的特点,通过例题中实物的动态变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能够正确地解答出较难的题目,提高自身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数学例题“二元一次方程”时,例如某道题的基本思想是二个人站在一条道路的二端,分别以不同的速度相向而行,当他们的速度和相距的距离一定时,必然在某一个时刻相遇。基于这一数学思想,求解二元一次方程,课堂例题假设了小明和小光二个小朋友家分别住在学校的北门和南面,距离各有400米和680米,他们相约在去学校的路上汇合,然后一起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教师可以通过小明晚动身5分钟,在小明动身后的15分钟两人相遇,如果小光后动身8分钟,在小光动身后的6分钟两人相遇,求两人的速度是多少?
        采用多媒体教案和动画,教师可以动态地展示小明和小光的相对距离的变化过程,这个相对距离的变化过程取决于他们的初始位置和步行速度,和学校的所在方位没有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相对距离的影响因素和相遇时刻如何求解,教师把动画中小明和小光放在一条很明亮的粗实线上,速度慢的小明步行方向用蓝颜色箭头表示,小光的步行方向则用红色箭头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个箭头逐渐靠拢,生动形象地模拟出了小明和小光越走越近的场景。他们走过的路则用颜色较浅的细实线表示,学校则虚拟化为一个背景图案。通过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的差异,学生们很快就明白了相遇问题的求解关键,准确地把握住了该道题的题意,并顺利求解出了正确答案。
(三)平衡故事和知识点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或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营造学习气氛,但要把握好故事和教材知识点的平衡关系,时刻注意课件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具有深刻的教学用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仔细揣摩领会。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寻找到一个比较好的临界点,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油水,又不能脱离教材主题太远。否则,学生看了一堂教材的多媒体课,听了一个美妙的故事,都完全把握不住学了什么知识点,可谓是得不偿失,背离了教学主旨。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遵循协调发展原则,不能让多媒体教学技术替代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师要始终掌握课堂的主导权。多媒体课件只是一个教学辅助手段,要想学生真正地学好数学,教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讲解必不可少。同时,多媒体课件不仅仅要重视课程知识的展示,而且需要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入部分探索性质的问题,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

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能够充分发挥生动形象,有效提高学习氛围的优点,帮助初中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和掌握相应知识点,训练数学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坚持教材为主,多媒体为辅,做到讲课与多媒体播放协调发展,将教学效率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陈淑颖.多媒体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J].初中生(中旬刊),2018(02):9.
[2] 王玉春.初中数学多媒体课件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
[3] 张素杰.初中数学多媒体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上),2015(05).
[4] 迟红霞.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7(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