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顺学而导”理念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 吴超权
[导读] 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
        吴超权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新场镇大胜小学校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要掌握的不仅是数学知识,同时还包括数学思维。因为只有具备了数学思维的能力,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才能够事半功倍。而教学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构建属于其自身的数学思维。“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就以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为基础,逐步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从而使得数学学习不再困难。本文即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顺学而导”理念培养展开论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顺学而导;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知识传输型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当今时代教学发展的需要,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这也正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所谓“顺学而导”,指的是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开展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老师仅是在此过程中发挥引导性的作用。这与知识传输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顺学而导”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这对于提升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一、问题引导教学
所谓问题引导教学,指的是教学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且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考,进而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有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维,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教学“周长”一课时,教学老师就可以学生思考什么是周长。在学生纷纷给出答案,周长就是一周长度的时候,教学老师再给出学生具体的物品,要求学生测量其周长。此时,教学老师可以分别引导学生测量树叶的周长、课本的周长、作业本的周长等,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周长的具体算法。接下来,教学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学校花池的周长等,以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周长的测量方法,由此加深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在学生对于周长已经形成基础性的认识之后,教学老师还要继续加大教学难度,分别发放给学生四个小正方形,然后要求学生可以分别摆出不同的图形,并且比较不同摆放方法多得到的最大周长。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最能考核出学生对于周长的理解、认识与应用。在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教学老师再将同学们的不同答案进行比较,以发掘出最佳的答案。


二、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属于学生自主开展知识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通过与小组内的学生开展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探究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小组合作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出每一名学生的作用,要保证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层次感,唯此才能促进学生之间展开深入性的知识交流。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一课时,教学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学生小组开展积极讨论的过程中,教学老师可以可以巡场监督,以了解学生们的探究思路。同时,教学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在学生小组探究结束之后,教学老师既可以邀请各小组代表分布陈述小组探究的结果,老师则可以将各小组的探究结束进行记录,然后分别比较不同小组所得出的长方形周长计算结论。这个比较的过程,教学老师也不要直接发表见解,而是要求不同的学生小组之间分别比较,以促使学生在反思自身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同时,还能够自觉比较不同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间的优劣,进而挖掘出最佳的长方形周长计算方式。
三、身份转换教学
所谓身份转换教学,指的是教学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与自身进行身份互换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知识预习以及探究能力,而且还能够考察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临场反应能力等。具体而言,教学老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并且让学生明白自身将会扮演老师的角色上台教学,以提升学生们的课前预习积极性。在次日课堂教学时,教学老师可以通过抽查的方式要求学生上台讲课,而老师则坐在台下学生的位置听课。具体的讲课方式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台下学生可以在台上“教师”讲课的过程中记录下来自己的疑问,然后在台上“教师”讲课完毕之后进行自由提问。如果台上“教师”不能给出理想的解答,也可以向其他学生“求救”,这样也就能够形成一种班级学生集体探究知识的局面。当然,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老师不能仅让一名学生上台讲课,而是随机抽选不同学生上台讲课,以锻炼全班学生的整体知识探究能力。在学生讲课以及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学老师不要发言,因为这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这种通过学生自由讨论的方式,最能够反映出学生内心的真实性想法,教学老师也最能够借此了解到学生存在的知识困惑。在学生教学结束之后,教学老师再针对学生的台上表现以及大家在知识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指正。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顺学而导”理念培养的方式以及方法多种多样,并不仅限于以上所提到的三种,但是我们需要把握住“顺学而导”的核心,即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不断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深入性的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学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司马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9(83):104-105.
[2]邱巧均.基于学情 顺学而导——“学为中心”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引导策略例谈[J].数学教学通讯,2017(13):14-15+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