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思政融合实践与思考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二中学音乐学科教改报告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冯丽萍
[导读] “少年强则国强。”初中生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冯丽萍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二中学
一、提出背景
        “少年强则国强。”初中生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初中生是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后备力量,立德强根基对学生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古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音乐的起源主要是为了教化民众和政治理念的表达,不是娱乐,当前很多人都将音乐视为一种娱乐活动,这并不符合音乐的本质。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都反复强调“立德树人”“五育融合”。受多种因素的掣肘,当前初中音乐教学没有全面彰显音乐对人思政教育、德育教学的特色教育价值。据此,我们要因势而立,因势而为,立足于初中生的实际、音乐教学目标,统筹谋划、整体设计,在初中音乐教育中融合思政教育,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铸牢理想信念的“主心骨”,帮助其修好品性,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改目标
        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国家提出的大力实施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并相互促进。依据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基于全面育人目标基础上,应拓展初中音乐教学的功能,整合美育、德育、思政等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等层面促进学生发展。俗话说:事源于思而成于行,思想是学生成长的先导和基础,校园思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应当将其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并精准落实。通过课程载体发挥出其强大育人功能,赋予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更丰富内涵。一是适应精神文明氛围,利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思政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二是丰富思政理论依据,重视音乐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衔接,挖掘马克思主义思政理论在教育中的价值,进一步丰富理论教育基础,完成音乐课程与思政教育的重构;三是注重教育思维延伸,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传播载体,同样具备着丰富的激励功能,借助思政内容加强音乐内涵的延伸,并借助音乐坚定发展信心,使音乐与思政具备时代性、实效性和创新性,赋予初中音乐教育新的时代定位,更依托思政融合拓展改革道路。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思政融合实践和思考
        (一)革故鼎新改变思想,有效融入思政教育
        在本次教学改革中,结合初中生音乐素质现状,积极转变音乐教学思想,将思政教育恰如其分地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初中生处在思想跳跃时期,加之他们深化全球化语境的影响,所以在音乐选择上兴趣较为广泛,喜欢多元化的音乐形式,比如,电子摇滚、韩国天团舞曲、流行歌曲等,尽管上述流行音乐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思想性,但是上述歌曲主要以宣泄为主,加之商业性歌曲日益增多,加剧了部分低俗歌曲的控制难度,因此,初中生所听歌曲良莠不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音乐,但是他们基础薄弱,渴望获得相应地音乐知识是其内在精神需求,在本次教学改革中笔者打破墨守成规的思想,在音乐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思政教育,依托多媒体让学生赏析音乐,为学生介绍歌曲演唱者生平故事,简介,或是组织学生进行独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作者或是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比如,在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学生欣赏音乐,对于学生而言,欣赏音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心理投射的过程,构建着欣赏者的灵魂。通过这样形式重现了世纪伟人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并学习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和优良传统,从而更好地引导从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从自身做起,修好品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二)更新优化教学方法,营造音乐思政氛围
        阳泉十二中在十几年的课改之旅中有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因此,借助新学习平台,优化教学方法,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音乐经验入手,联系音乐现象和社会生活经验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思考音乐与社会、人生、国家的关系,进而让音乐变成一次形象化、灵动、有趣的生活体验。并采取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和话语体系,初中音乐教学形式极其丰富,包括讨论式、探究式、体验式及专题式等,而无论哪种音乐教学方式,其除了传导音乐知识以外,还兼具着重要的思政载体功能,即在音乐的感知与赏析之中,可以依据音乐的内容启发思维和激发情怀,帮助学生从音乐中领略丰富的情感态度,用心指导学生的成长和培育音乐素养,使音乐教学中的思政价值得到挖掘。比如,在《青春舞曲》的教学后,利用话剧、歌剧及音乐剧等实践平台,丰富教学的形式和活跃氛围,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真情实感,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感染,端正对学习、对生活、对教育的认知,真正从深层次情感中产生共鸣。
        (三) 强化音乐实践活动,拓展思政育人阵地
        笔者依托多元化的活动载体,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让思政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据此,笔者高度重视歌唱育人活动,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合到活动中,让学生在唱响红色歌曲的时候传承红色精神。另外还依托每周的升旗仪式唱国歌,在班级文化展和主题班会中唱班歌主题团日活动唱团歌,定期开展音乐故事会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分享传唱经典音乐作品或是音乐人的成长经历。还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建党、建军、国庆节、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年联欢、中小学文艺汇演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合唱活动,并选拔出内容积极向上,能反映中学生精神风貌的文艺节目进行展演。借助这些多元化的活动。一方面丰富音乐思政教育体系,满足初中生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以多元化的载体,促进其思政素质的提升,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赓续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总结:
        一言以蔽之,在学校育人教学中,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大有裨益。音乐教育是情感的艺术,作为教师,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坚持以情感人,恰如其分地将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以“音乐”润“德”提升初中生政治素养,培养其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