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教学微探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苗静
[导读] 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变成了创新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苗静
        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实验中学 山东省菏泽市  274200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变成了创新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重与日俱增,为教学革新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支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合理丰富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简要分析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科学运用方式。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日益变成各个领域发展、提质增效、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支撑。而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使传统教育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大家能够在信息技术上开展学习,获得自身所需资源,为学生学习产生巨大的便捷。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上,仍有部分教师没有及时的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授课仍以基础知识为主导,不重视学生主体作用,进而阻拦了学生发展的路面。因此在现代化信息技术背景下,怎样完成信息科技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变成初中教师必须攻破的难点。鉴于此,道德与法治教师理应开拓创新,持续提升自我的科技知识,积极推进出一条合适初中学生学习的路面。在此,本文结合初中教学实践,简要阐述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方法,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优化课堂教学提供积极的参考意见。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具有逻辑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特性,要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达到,就必须应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优秀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信息技术在教育之中拥有极大的辅助功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推进学生对难题的思索和研究,从而成功达到教学目标。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中拥有重大意义,关键反映在:一是激发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的初中生而言拥有巨大的诱惑力,而学生针对电子计算机也拥有较强的实际操作的冲动。教师可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自主创新,让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上的一系列信息内容提升积极性和学习欲。二是启迪创新思维能力。要推动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塑造,就必须有丰富多彩的外在资源对学生开展启发,在其中信息技术资源就可以达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定。教师能够根据对信息技术资源开展科学应用给学生构建和睦、宽松的学习环境,另外根据多元化信息内容的激话学生的想像力。三是拓宽学生见识。传统式的教学课堂十分枯燥乏味,学生获得的信息内容十分比较有限,而根据信息技术的积极主动应用,可以让课程内容接近生活与学生具体,推动课堂教学开拓创新,另外也可以提升基础知识涉及面,开放学生的眼界,引起学生的深层次的思索,最后推动学生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一)创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精准把握学生学情
        在信息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诞生了很多简单便捷的手机软件、程序,能够协助大家处理一些较为不便的事儿,而这种物品能够非常好地运用于教学课堂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日常生活为基本、以正确引导和推动初中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为目地的综合型课程内容。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很有可能会对于一些难题对学生提出问题,自然在理想化情况下,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回答。可是在传统式的课堂教学上不是实际的。如今教师能够运用一些调研软件或是一些小程序,能够轻轻松松地了解所有学生的回答,能够对学生有一个更为清楚的了解。
        例如,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网络生活新空间”中,教师能够运用一些在网上的调查网站,如问卷网,运用这种当代信息科技的产物建立问卷调查,设计好多个相关问题,如“你常常用信息技术做些哪些?”、“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什么?”、“你平常是怎么分配上网时间的?”等,根据让学生回应这一份问卷调查,了解一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水平,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进行有非常大协助。


        (二)创建趣味化教学情境,培育自主学习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气氛与学生的自学能力密切有关。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去解决困难,改变没什么创意的教学方式,将一些新的元素添加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当代信息科技积极推进教学策略的创新和发展,构建轻轻松松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由处于被动学习转为独立思考,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主题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文明与家园”时,这单元涉及到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守望精神家园”,另一部分是“建设美丽中国”,那么在学习第一课时,教师能够采用播放我国文化艺术的纪实片,让学生在纪实片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课后练习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下一次课再交流讨论。在学习第二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空气污染、资源紧缺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依然遭遇着许多挑战,让学生们积极主动探讨“作为学生能做些哪些?能为基本建设美丽家园做点什么?”,使课堂教学气氛抵达一个高潮,学生心中浓郁的热爱祖国之情便会被激发起来,进而积极地参加到探讨中。
        (三)创建便利化网络平台,增强课内课外联动
        在信息技术运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利用信息科技完成教学方式的自主创新,也要正确引导学生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心态。目前,软件开发者开发设计了很多与教育科研有关的软件,学生能够在这种在线学习平台上搜索资源,教师还可以利用这种服务平台对学生开展组织协调。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还可以拓宽到网上,使学生有着大量学习的空间,师生能够完成大量的互动交流,彼此共同成长。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能够利用网上平台做许多事,例如公布工作、共享学生动态、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等,实现将课堂与课外有效联系起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坚持宪法至上”时,教师可进行“我是小小的审判长”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宪法学的权威性,将学生的演出视频、上传图片到在线学习平台,让父母、学生、教师都能见到,进而完成多方面互动交流。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根据社交软件开展学习间的互动交流。
        (四)搭建信息化高效课堂,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网络平台的发展与广泛运用,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产生了魅力和活力。信息技术技术做为建设高效课堂的关键辅助工具,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综合性锻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出示独立学习与探索的空间。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学过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讲课方案,并规定学生课堂独立收看,锻练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教师在课堂教学具体指导之中,还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涉,发掘学生自学潜力。
        例如,在解读“中国人 中国梦”时,为推动教学的成功执行,教师在制作讲课视频中,除开包含教材内容之中的重点难点以外,还能够从互联网上整合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视频宣传片填补到微课资源之中,扩展学生的视线。自然,教师还可以获取相关的新闻热点填补教育资源,进而丰富教学容量和拓展学生实践空间。网络资源拥有辅助价值,可以让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有更加详尽的了解,为高效课堂基本建设提供了便利。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要学会思考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去开展课堂教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调查问卷,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而更为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技术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完成班级管理、师生合理的线上互动。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科学的融合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任新芳.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8):99.
        [2]田元.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9(09):4.
        [3]崔雪梅,杨柳青青,钟永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1):65-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