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激扬生命 ——新时期小学德育组织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林锦秀
[导读] 德育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林锦秀
        广东省 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冈镇中心小学529500

        摘要:德育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强调尊重学生的生命特性。这无疑给德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文将具体阐述如何组织新时期的小学德育工作。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德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育人目标之一,而思想道德修养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简单来说,德育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要求,利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系统的影响,并使学生在积极的践行中逐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和传统的德育工作相比,新时期的德育活动更具生命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教师在小学德育中要将学生视为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避免使学生成为“工具”或者“物化”的人。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德育指导策略。这样一来,有利于逐步优化德育过程,从而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注重以身作则,引导生命建构
        生命的发展普遍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成长过程,而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尚未完善,对于理论性知识内容的接受能力比较薄弱。因此,相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更要注意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一来,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会将不同形式的集体劳动作为重要载体。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存在懒惰心理,如果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通常难以产生主动劳动的意识。因此,在集体劳动当中,我除了会做好引导与组织工作之外,还会积极地参与到劳动当中。通过我的带头示范作用,学生逐渐产生了劳动意识。同时,通过分工协作与互相帮助,慢慢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劳动氛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相对于常规的育人方法,以身作则的方法无疑更加有利于劳动教育质量的提高。除了行为引导之外,我还会在语言、着装、心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总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优化与发展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组织自主管理,尊重生命逻辑
        审视实长期以来的小学德育,可以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压抑生命自主性则是其中的关键问题。

为了在一定时间内融入更加丰富的德育知识,教师通常会采用“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被动理解和接受德育知识。不难发现,这种德育模式最主要的缺陷,就是使学生缺乏思考、缺乏选择,并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尽管没有独立性的学生比较容易管理,但这也影响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德育中进行自主管理。这样一来,有利于使德育工作更加契合学生的生命逻辑,从而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找到新的“自我”。
        如:在进行自觉纪律教育时,我会引导学生依据班级制度进行自主管理。同时,我没有按照自身的教育经验直接设计班级制度,而是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制度内容。首先,我按照《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提出了自主管理的基本框架。然后,学生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在这一框架内设计了纪律管理内容。这样可以使纪律管理制度更加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可以在执行过程中更具弹性。而纪律管理制度的执行与监督,我同样会交给学生负责。为此,我在班级中设置了“班级纪律委员”这一职务,并请3名学生担任。这几名学生要监督本班的纪律情况。此外,纪律委员的人员要定期更换,以此来使更多学生获得参与自主管理的机会。
        三、开展德育实践,提升生命意义
        以生命教育为指导的德育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因此,教师应避免将德育工作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上,而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践行德育知识。这样一来,不但有利于促进德育知识的内化,而且能够使其在活动中发挥出德育知识的现实价值,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
        如:在亲情教育中,完成课内知识的教学之后,我设计了一个主题为“爱心献给父母”的实践活动。通过全面思考,最终将本次活动的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体验感恩,使学生明白感恩父母的必要性与重要性;(2)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刻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之后,我通过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孩子对父母的了解程度,并将调查结果向学生出示。接着,学生可以根据调查数据实自主设计活动内容,想一想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最终,通过这次活动,有效深化了学生对亲情的体验。
        综上所述,“人”是德育的核心。因此,在小学德育中,教师应对学生的生命发展给予充分的尊重。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波.创新小学德育实践,打造德育新样态[J].中外交流,2019,26(12):382.
        [2]王晨.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J].中外交流,2019,26(31):112-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