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创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李映南
[导读] 2017年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重新出台,对新时代下的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更明确更科学的要求

        李映南
        广西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八桂绿城小学
        摘要:2017年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重新出台,对新时代下的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更明确更科学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要大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课堂变得更加的高效。本文主要是谈论新课改形式下如何让小学课堂变得高效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实验探究,创设情境,课堂制度,激励。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期形成而是长期的,小学时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科学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教学
        1.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者之间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学到知识并能使人的情感和能力得到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
        2.我们的教育曾经经历过一段时期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的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只管记住老师所讲的,不管这个知识从何而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没有能锻炼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是很被动的。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在别人的引领之下才会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老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点拨者,只是抛出一个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学习的最大动机就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好奇动作是小孩子获得知识一个最紧要的门径。”少年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从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所以,要想在课堂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吸引住了,再开展教学势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到五年级下册的《金属的热胀冷缩吗》这节课时,同学们事先已经学过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也亲眼见识了。但对于固体金属是不是也有这性质还心存疑惑。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课前播放了一个小视频,介绍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修建后不久竟变得七扭八歪,这一现象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为什么好端端的一条铁路会变得这个样子?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下,带着疑问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好很多。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制度并严格实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课的内容都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尤其是实验课,学生们面对这些新奇的实验设备和器材时往往都很兴奋和激动。以至于没有专心地听老师所交代的注意事项,甚至做实验时不按要求进行操作,而是任由自己的意愿去玩耍,这样势必会极大地影响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根据学校学生的情况制定一个课堂规章制度,重要的是坚持去执行,不能有松懈,要一直坚持执行,这样学生也就在课堂上慢慢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或者我们老师在安排小组实验的时候,也可以把观察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强的、乐于帮助的同学安排在一个组,让其各展所长,各尽其能,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合作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经过制定严禁合理的课堂管理制度,并坚持严格执行,我想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定会有序的、高效的课堂。
四、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让小学生具有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由学生自己去收集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开展各种调查和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并把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只有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科学探索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才是真正实行了新课程标准要求。
五、善用激励评价机制,确保学生的成就感
对一节科学课进行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与教学同步进行,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作出必要的适当的肯定性、指导性的评价。教师要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中肯的评价,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评价氛围。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对表现好的较好的学生,就要不要吝啬表扬的语言和行动,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要善于寻找闪光点,给予鼓励。要建立激励评价机制,让更多同学参与评价,使更多学生乐于参与到科学学习之中,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到必要的成就感。
以上这几点是我在教学的这些年的感受,我们的教师都要多多研究最新的新课程标准,认真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和指示,多向名师请教,虚心学习,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认真改正。同时对于我所提到的这五点也可以作为参考,总之,作为科学老师,要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相信我们的课堂会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高效的。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雄杰.创新教育探索[M]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3.吴红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发展学刊
4.陈发俊.优化小学科学教学实现课堂的有效性[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