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中小学男性教师比例分析报告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冯鸿涛
[导读] 根据沈阳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女性教师比例达72.24%

        冯鸿涛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摘要:根据沈阳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女性教师比例达72.24%,超出国家平均标准近二十个百分点的实际情况,以《沈阳市教育系统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为基础,对沈阳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男女教师比例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师范教育体系影响力、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待遇等对策。
        关键词:教师比例;分析;对策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发布《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指出:“教师队伍不合理的女性化,对男性学生自身性别意识的发展及学业表现可能带来不利影响”。为了能够正确分析沈阳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男女教师比例,以《沈阳市教育系统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为基础,对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进行如下分析。
        一、现状
        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沈阳市中小学共有教职员工48057 名。其中:小学教工22737名,初中教工16037名,高中教工9283名。小学男教工占小学教工的23.75%,初中男教工占初中教工的31.56%,高中男教工占高中教工的30.81%。
        二、分析
        以市内五区、郊区、郊县为指标,不同地区中小学男女教工比例也不相同。其中,市内五区[ 市内五区包含和平区、沈河区、铁西区、皇姑区、大东区。]教工队伍更为“女性化”,郊区[ 郊区包含浑南区、于洪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次之,郊县[ 郊县包含新民市、辽中区 、法库县、康平县。]学校中男性教工所占比例最大。具体而言,在小学阶段,市内五区、郊区、郊县男性教工相应的比例为16.2%、23.7%和35.53%;在初中阶段,市内五区、郊区、郊县男性教工的比例分别为23.58%、33.32%和41.56%;在高中阶段,市内五区、郊区、郊县男性教工的比例分别为26.12%、33.22%和37.4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师职业对男生吸引力越弱。
        对于郊县男教工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的一种解释是,在郊县能将义务教育读完,乃至走出去读书多是男性。相应地,整个郊县地区文化程度较高的也多是男性,他们中没能走出去的一部分人便留在当地做起教师,撑起了当地师资队伍。对于市内五区男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的一种解释是在城区的工作机会多,男性选择余地更大。


        从区县看,和平区小学男教工比例为14.38%,低于全市小学男教工平均值14个百分点,女教工与男教工比例达到1:6;和平区初中男教工比例为20.49%,低于全市初中男教工平均值11个百分点,女教工与男教工比例达到1:4;和平区高中男教工比例为20.49%,低于全市高中男教工平均值6个百分点,女教工与男教工比例达到1:3。相比之下,小学男教师比例太低,在小学阶段,任课男教师太少,在一线担任主科课程的男教师更少。
        从学段看,初中阶段全市男教工比例为31.56%,小学阶段全市男教工比例为23.75%,小学阶段比初中阶段低了8个百分点。
        通过附表(五)、附表(六)、附表(七)提供的数据能反映出在未来十五年退休男教工的情况。其中小学阶段,新民市、辽中区、法库县、康平县在未来十五年内将分别退休71.34%、76.39%、72.14%、81.43%的男教工,30岁以下男教工分别占7.47%、3.97%、8.7%、3.8%。初中阶段,新民市、辽中区、法库县、康平县在未来十五年内将退休77.47%、80.86%、64.56%、71.4%,30岁以下男教工分别占3.89%、1.62%、4.48%、5.1%。高中阶段,新民市、辽中区、法库县、康平县在未来十五年内将退休64.29%、68.5%、55.17%、58.05%,30岁以下男教工分别占1.68%、4.72%、5.52%、5.75%。在未来十五年新民市、辽中区、康平县、法库县这四个郊县男教师比例会明显下降。退休男教工比例之大,加上进入教师队伍男教师比例之小,未来教师队伍中男教师比例还会明显减少,如果再不增加教师队伍中男教师数量,教师队伍“女性化”会越来越严重。
        三、对策
        (一)提高师范教育体系影响力,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在师范院校的入口,要从教师培养招生环节着手,对于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增加招生中男性比例,向男生适当政策倾斜,可降低入学门槛,增加男教师的供给数量,从源头上解决比例失调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中央4号文件明确,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保证薪酬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匹配。改变社会上对男性当老师就是“没出息”的错误认识。
        (三)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在招聘中小学教师环节多给男毕业生政策倾斜,适当加权,吸引更多的男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
        (四)学校要想办法留住男教师,如解决配偶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让男教师没有生活后顾之忧,安心在教育岗位中工作,发挥对教育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管培俊,李仁和,曲恒昌等,《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07月出版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