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福恒
安徽省宿州应用技术学校
摘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是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重要路径。鉴于此,本文对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
引言
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高技能型人次,为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校企合作”模式下,实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高校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低下的情况,让高校教师专业教学期间能够兼顾“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全面提升高校专业教学质量。此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开展能够为企业培养出技能型人才,有效解决现阶段高校师资结构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为社会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一、“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
在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并未存在“双师型”教师的理论名词,但是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的学历要求标准较为严格,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时间的企业工作经历,国外考核也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能力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之中。国内的高职院校虽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但大多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仍旧停留在浅层次层面,并未开展的深层次交流合作,尽管阶段的“校企合作”获得一定的合作成果,但仍旧存在系列问题。近几年来,高校生源规模的扩大,导致校园内部出现高校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一名高校教师需要承担较多的工作任务,在高压力的教学任务下教师无法锻炼发展自身的职业技能。部分高校选择在寒暑假期间将教师派遣制企业学习实践,但由于教师经过一学期繁重教学任务的影响,因此在企业学习时间期间存在教师学习积极性不高,未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精准学习,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培养发展极为不利。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一)制定名师培养计划方案
高校需要积极开展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入校,技术专家人员进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性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讨。相关人员需要对于当下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分析,结合引用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针对不同区域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水平,制定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策略。
高校需要积极联系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政府部门的牵头带领下在区域内成立“校企合作”联谊组织协会,或是经由地方教育部门构建完善的企业资源应用库以及“双师型”教师人才库,由企业以及高校自主选择高素质人才,补充高校内的教师队伍。此外高校内需要设计专项基金给,对企业骨干以及技术专家的指导工作提供费用资助,有效调动指导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让其能够认真教学培养高校内实习教师的快速成长,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调动各方面资源,为高校、教师以及企业者三者搭建互动平台。
(二)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深度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能够提供智力资源支持,科研场所支持,而企业则能够提供高新技术支持以及机械设备支持,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发展方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路径。教师科研素质水平关乎高校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展水平,只有高校教师成为研究着,积极开展探索反思活动,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创造能力,展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则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成果转换率,帮助企业不断更新自身的技术设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能够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构建完善校企合作共享平台,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优势互补,让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能够学习行业中最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同时企业员工也能从教材中学习到最新的实施与理论,在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下,弥补“双师型”教师能力不够的情况。此外合作企业需要主动承担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借由资源共享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制定完善的激励惩处制度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制度是克服人性弱点的重要工具,而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激发教师本身的潜在能力。高校需要在建立了职称评定以及绩效考核等考核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教师专业知识“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借助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支持,提升“双师型”教师本身的薪酬待遇水平。对于表现优异的“双师型”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精神奖励。此外需要增加“奖励性绩效工资”,对于高校内教学能力突出、完成晋升以及参与职业培训获得褒奖等教师进行奖励,激励高校内“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留住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结语
在高校内建立一支结构优良,教学经历丰富的教师团队,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对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为此需要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长期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晓磊.校企合作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以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西部旅游,2021(01):64-65.
[2]伍海星.基于校企合作的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体系建设——以商务英语课程专业为例[J].轻工科技,2021,37(01):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