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 曹云英
[导读] 传统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之“根”,

        曹云英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二实验小学
        传统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之“根”,不单是因为它对于历史发展保留了其文明成果,同时也是因为它对于现实也具有积极意义。
        没有土地的滋养,就没有了参天大树,没有底层坚固的地基,就没有那高楼大厦,没有中华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有不少学生利用其寒假时间去参加传统文化培训班,他们的这-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俗话说人不能忘本,我们现在所学文化,其根源都来自于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应该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的文化也不例外,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的也有其不好的,部分,我们应该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继承并发展下去,作为学生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只有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文,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风采,学习历史,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伟大成就,古人们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它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发展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沉淀下来的,有其独特性区域性,21世纪的现在,倡导和平与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是促进国与国之间进步的一个途径,所以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广阔,更长远,既要借鉴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争做中外友好关系的使者,中华文化有其固有的包容性,兼收并蓄,所以我们更加要不断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立足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也是其中的变化因素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传统文化的根,在其基础之.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其顺应时代潮流,现在传统文化的气息还随处可见,春节贴春联,守岁等悉数已深深烙在人们的心里,在其基础上,人们也在不断的革新,让新年更加的热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魂,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所以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传统文化这个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这种价值取向驱使人们不自觉的优先考虑群体,而后考虑个人的利益和需要。考虑集体利益固然必要,但需要在集体与个人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以使学生达到整体的发展。这种价值取向延伸到教育.上则表现在教育目标上的统一。在我国,尽管国家的文件中提到要鼓励学生探索、发现,但是,在实践中,出于中高考的压力,一直是以所有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为目标,以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的结果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自己的创新与想法也不得不暂时抑制以应付繁杂的考试。

因此,掌握知识是最终目的,而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的、创造性、想象力和行为的发展而缺乏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中国古代教育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师道尊严",其起初是为了是学生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学术成果,初端是好的,但却使学生处于过度的教师权威之中,导致学生的“惟命是从”,甚至使学生害怕教师,不敢与教师交流,这远背离了最初的本意。传统的“师道尊严”为教师和学生做个各自的定位:对教师而言,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传授的知识绝对正确,不容置疑;对学生而言,他们成了知识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不对等的关系。尽管随着不断的改革,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批评,教师们也意识到其弊端,但在实践中却有意无意的渗透出来,给学生造成无形的压力。人们尊重权威,有一定的道理,也可理解,但一旦在思维上形成了权威的枷锁,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教育中就会,严重地制约受教育者的创造。
        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产生新的想法,产生新的创造,而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了抑制。“比如,儒家价值体系中的群体至上原则、墨家的兼爱与尚同原则、法家的废私主张和法术、势的暴力强化秩序以及佛家的普渡众生的群体意识等无---不是充满着道德意蕴的伦理原则。如果有人敢标新立异,鹤立鸡群、出风头都会受到排挤甚至是孤立"。这严重阻碍了中国人的创造性发展,养成了没有个性的人,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人怕失败,故步自封,看低了自己,将本来有可能的创造也化为乌有,不仅阻碍了个人的发展也阻碍了国家的进步。因此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成为了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如果二者不平衡,即使是在精妙的传统文化也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常常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学生往往没有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权力和机会,学习的内容都是被安排好的,即使出现了选修课也因繁杂的功课而趋于形式化。有人曾对这种教育活动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的独特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模式加工和塑造。"这种教育严重地剥夺和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一面,这就是传统教育教会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仁者爱人,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儒家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君子即德才兼备的人。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下来,就是懂得尊重他人,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将诚信,注重学术规范与道德,同时善于分享,把自己的力量变成更大的力量,这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必要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优秀品质,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自身的特点,因而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时应基于理性的思考基础之上,不能片面的来说,应辩证的对待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魂,是现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请同学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