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门 放飞自我 ——“宅童”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期   作者:王湘炜 章洪伟
[导读] 本文通过对对宅童的成因进行分析归类,再针对“被宅童”“自宅童”“

        王湘炜        章洪伟
        越城区皋埠中学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对宅童的成因进行分析归类,再针对“被宅童”“自宅童”“傲宅童”提出了让他们走出心灵的“孤岛”具体的教育策略对策。
        【关键词】 宅童   成因分析  教育策略
引言:“宅童”“宅生活”新现象引发的思考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快手抖音等直播软件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宅居”在家,足不出户,孩子们长时间地待在家里,体验着虚拟世界里自我角色扮演的满足感和成功感。究其成因“宅童”主要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被宅童”
        男孩楠楠,原先居住乡下农村,玩伴较多,新农村改造,住进了宽敞的高层住宅中。抬头望去,窗外高楼鳞次栉比,道路上车水马龙,晚上则是霓虹灯闪烁。但是叶楠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经常出去和小伙伴们玩耍打闹了,他只愿意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打开电脑上网,玩游戏,传视频,看电视、发抖音。渐渐地,叶楠习惯了这种“宅”在家里的生活,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被宅童”。
        小楠楠的现象并非个例,随着城市扩张、旧城改造,短短十几年间,左邻右舍的小伙伴、田间游戏已经成为上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千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不准带小朋友来家玩” “不许一个人下楼玩”,这样的“安全禁令”伴随了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催生了“被宅童”。
二、“自宅童”
        小磊,爸妈分别在两家单位担任中层干部。从小磊记事以来,父母经常不能准时回家和家人一起吃晚饭;每逢双休日,经常是外公外婆带他出去玩耍,而父母总有工作。随着父母职位越来越高,薪水越来越多,陪伴小磊的时间就更少了。小磊却越来越习惯这种生活,因为他忽然找到了一种自得其乐的感觉,那就是看电视、上网、玩手机、打电子游戏。网上的世界真精彩,让小磊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他再也不愿意走出家门了。很快,小磊打游戏打成了“著名”的“游霸”。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很多家长和老师为升职、晋级、加薪奔波忙碌,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使得孩子更加孤独。于是,城市里出现越来越多“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农村则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令人目不暇接的电视节目、网络游戏,为孩子们展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导致自制力薄弱的孩子从好奇到沉溺其中。修炼成了“自宅童”。
三、“傲宅童”
        女孩媛媛,本来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媛媛却“乖”得出奇:每天放学回到家,除了做作业、看书,就是上网聊天,玩手机,不吵不闹,乖得令爸妈骄傲。令妈妈惊讶的是,打开媛媛的微信,居然发现她加了50多个花样繁多的聊天群,但媛媛的学习成绩年年名列班级甚至全年级前茅,老师夸奖,同学羡慕,连小区邻居都知道媛媛不但乖,更是个“小学霸”。这就是典型的“傲宅童”。
        特别是疾病的流行,能不出门通过网络学习提升成绩已成为许多以家长的共识,学业压力和疾病的传染的共同作用下,很多学生成了“傲宅童”,随着王琪的一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通过抖音一炮打红,更多的家长希望自己以及孩子通过自媒体展示自己的才华,成为一代明星,尝试“傲宅童”的孩子会越来越多。
        “宅童”形成的原因不同,教育引导的策略也应当有所差别。
        第一、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多让“被宅童”领略窗外的风景。
        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德、顽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老师和家长为孩子打开一扇面向外部世界的窗户。具体做法可以尝试如下:
        1、从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入手,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去户外活动。


        告诉孩子学习时要劳逸结合,不要总待在家里,换个新环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既能让大脑及时得到休息,提高学习效率,又能玩玩有趣有意义的体育游戏,强身健体。孩子喜欢打羽毛球,就趁机带孩子打几分钟的羽毛球;孩子喜欢抛接飞盘,父亲或者母亲就充当接盘手;即使孩子没有明显的爱好,或者时间环境不允许长时间地在外面逗留,哪怕学习之余带孩子到外面散散步,也是不错的选择。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带去农村体验农家乐,尝尝山珍野味,带到动物园观看一场动物或杂技表演;或者给孩子买来他最喜欢的赛车,亲子进行单车旅行等等。
        2、引导孩子保持智商与情商的均衡发展
        有机会的话,老师们还可以积极引导让孩子尝试做个社区志愿者,比如五水共治宣讲员、交通安全劝导员、垃圾分类志愿者等等,或者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集体活动,加强人际互动,让孩子在互动中了解到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学习,外面还有比单纯学习书本知识更有趣、更好玩、更多更重要的事情。
        第二、网络世界好玩也无奈:把“游霸级”的“自宅童”拉回到现实世界。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孩子闲暇生活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孩子与网络游戏彻底绝缘是很难做到的,而且网络虚拟世界并非全然有害。家长和老师要把“游霸级”的“自宅童”拉回到现实世界,需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指导孩子选择适合该年龄段的游戏。
        首先,家长和老师和老师必须态度坚决地严禁孩子观赏和玩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游戏,避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次,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让孩子自己规定每周每天玩游戏的时间,防止过分沉湎游戏荒废学业、影响健康,家长和老师必须行使监护权,可以给予必要的惩戒;;第三,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参与孩子网络游戏的方式,亲自体验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之所在,在分享的过程中给孩子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2、疏导结合及时增加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快乐体验。
        家长和老师在尊重孩子上网聊天权利的同时,要指导孩子把握好上网聊天的“度”。首先,引导孩子澄清网聊动机。其次,严格控制网聊时间,不要让网聊打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规律。上网聊天可以作为对单调的学习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补充,但不能把网聊作为对现实人际关系缺陷的“代偿”或逃避;第三,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扩大孩子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增加面对面的人际互动,锻炼适应人际关系的能力,使孩子一步一步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第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把圈养的“傲宅童’解放出来。
        解放“傲宅童”的前提,家长和老师要摆正心态,端正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世界的方方面面,并引导孩子一起认识世界的美和丑,善与恶。
        1、适度放手让孩子在碰撞中不断成长
        近年来,关于孩子“圈养”和“放养”孰优孰劣的讨论此起彼伏。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懂得孩子需要经风雨、见世面,在磕磕碰碰、不断摔跤的过程中学会走路;另一方面,又担心风雨申孩子会感冒,市井百态会迷了孩子的眼。于是,现实生活中有了替孩子做值日的家长和老师;有出面为孩子摆平师生矛盾、同学冲突。这是以“爱”的名义包办或剥夺了本应属于孩子的人生体验,也是家长和老师送给孩子的“最坏的礼物”,要知道:温室里的花朵虽然美丽,却经不起风吹雨淋。
        2、引导孩子在展示自己过程中走向成熟
        当今,网络由已交流沟通的QQ微信向展示自己的抖音、直播转变,那些小有才华的孩子通过自媒体的直播平台展示自己的特长无可厚非,但也要有度,毕竟年龄还小,自媒体上出现的各种活动良莠不齐,诱惑太大,弄不好会走上歧途;家长既要了解孩子的情况,对他们的才华给与积极的鼓励和合理的途径进行展示,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符合社会规范的“名人观”;家长既要了解孩子关注的内容、展示的特长、又要合理控制时间,做到收放自如。
总之,“宅童”问题反映出我们教育的滞后与不足,以亲情、师爱为基础的
道德感化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只要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在“宅童”教育问题上形成合力,一定能让“宅童”走出封闭自我的怪圈,走出心灵的“孤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