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倩
仁怀市茅坝二小 564509
摘要:语文是基础性学科,是学生有效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主要的方面,关乎着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教师需要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需要提高教学要求,让学生能够有效阅读,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严格要求下,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是需要学生着重提升和发展的,因此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时采取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 中去,进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言表达
引言
语言表达是学生表述自身见解和认识的主要形式,是与人沟通交际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阅读教学与语言表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从学生有效阅读的角度出发,促使整个阅读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学习中,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将自身对阅读内容有充分的表述,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增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高涨,使其都能主动参与阅读,并能够在阅读中收获到更多的认识,有更加全面的发展,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主动参与都阅读教学中,进而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当学生对阅读产生足够的兴趣之后,然后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进而在为学生提供表达机会时学生们都能积极应对,在此过程中将自身阅读到的内容进行分享和阐述,从而增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学生们能够通过阅读对文章中的美丽景色有想象,在脑海中有足够的画面。
因为这篇文章是对小兴安岭景色的描写,与之相关的文章也是广泛存在的,教师在对这篇文章教学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书籍,然后在下一节课堂中讲解自己所阅读的文章与该篇文章存在哪些不同。因为学生对于阅读足够的兴趣,但是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会缺乏一定的自信,所以教师需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这样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促进其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朗读是阅读的主要方面,是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加强朗读训练也是有必要的。朗读相较于阅读而言,朗读更加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对文章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在此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进而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充分表述自身的情感,这也是在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机会,能够对其语言技能的发展提供帮助。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会得以提升,并且能够在朗读过程中注入更多的情感,随着阅读量的增多,不断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对文章思想有更全面的把握,进而使学生的情感加深,在之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便能充分表达自身见解,对文章情感有所把握,从而在语言表达时可以更加的从容和自信,学生也能够有多的语言锻炼机会。
三、开设阅读分享会,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促进语言表达训练的机会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具效果的方式是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让学生主动表达,这对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极为有效的。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一些图书分享会,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阅读的书籍,并阐述通过阅读自身所学到的知识或者对该文章的理解。首先,图书分享会的举办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然后能够充分阅读,确保阅读效率的提升。其次,在分享会中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不会受到条件的限制,进而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认识,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定期举办这类活动,对于学生表达的训练是极为有效的,能够通过活动对学生表达能力有直观的展现,进而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而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充分利用阅读时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多为学生创造语言表达机会,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瑞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3):56-57.
[2]何玉虾.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