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道友
湖北三峡技师学院 443111
一、实施背景
摘要: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抓好校地对接,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也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作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改革举措,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宜昌市教育局《宜昌市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职教二十条”有关文件精神,湖北三峡技师学院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方案》。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特色发展
为更好服务宜昌汽车产业发展,促进学校重点专业特色化发展,学校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服务宜昌产业升级对企业员工素质提升的需求,学校全面开展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学校采取“五引、二进”的推进策略,深化产教融合,抓实校地对接,突出学做合一,产生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二、主要做法
1、 “引厂入校”,对学校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改造。湖北三峡技师学院将宜昌安心无忧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引入校园,与其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对学校5000平方米汽车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化改造。
将汽车实训中心一楼2500平方米的实训室,按照4S店的整体布局进行改造,建有钣金油漆车间、精洗车间、养护车间、机电机修车间、换油中心、汽车实物展示厅、客户接待休息厅等,改造后用于完成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下的实习实训任务。为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企业化培训和考核,企业每年轮换为学校提供生产性实训设备,价值达20余万元。2018年,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给学校捐赠5台整车实习车辆,价值达80余万元。
2、“引人入校”,对学生实施“二师一徒”式培养。学校从宜昌安心无忧
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引入企业管理人员一名,业务员兼财务人员一名,前台接待人员一名,技师一名,高级工四名,从宜昌其它汽修企业聘请优秀技师四名,与学校十名教师共同组建现代学徒制教师团队,按照“二师一徒”模式,对学员进行结对培养。一楼的实训室,按照4S店的经营模式开展业务,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负责经营管理。企业在对外营业过程中,接受学校学生的跟岗式培训学习。
每学年初,在学生和家长自愿和企业面试的基础上,精选40名学生,组建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及家长、学校和企业三方签署《联合培养协议》,学校为现代学徒制学员举行拜师仪式,每名师傅带1-2名学徒,在师傅的严格管理和精心指导下进行为期一年的跟岗式培训学习。学员采用白天跟班实习,晚上回教室上课的模式进行。学习期间,学生要交换师傅,在钣金油漆车间、精洗车间、养护车间、机电机修车间、换油中心之间进行轮流交叉跟岗培训,在实践岗位上学习汽车维修与养护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3、“引标准入校”,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企业岗位技能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考试,企业和联合制定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汽车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解构与重构,使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更好地对接,使学生的技能与岗位能力对接,形成“岗位驱动,能力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专业教师和企业技师合作,按照职业工种的特点,共同编写和制定了《汽车保养与维护》、《汽车车身修复》等课程标准,联合开发了《汽车保养与维护》校本教材,并有三本钣喷、美容方面的校企合作编写的教材即将完稿。
4、“引管理入校”,重建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对员工考核评价办法,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协议书》《“学徒制”学习情况记录表》《“学徒制”成绩考核评定办法》《学生企业实践考核表》《现代学徒制企业、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协议书》等规章制度,提高了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学徒制学员每天上班的第一课,就是企业负责人进行班前训话和企业晨炼。班级管理引入“公司”管理理念,模拟企业管理体制,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公司”,班主任任总经理,班长就是总经理助理,考勤员就是人事部经理,清洁委员就是后勤部经理,学习委员就是生产部经理,量化分统计员就是财务部经理,组长就是车间主任。
5、“引文化入校”,对学生实施企业化养成教育。编制《企业行为篇》《企业文化篇》《企业精神篇》《优秀企业文化选编》等企业文化小读本,对学生进行系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让学生全面、系统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规范和要求。
开展“7S”的管理知识培训,制定学生寝室、教室、实训室“7S”的管理实
施方案,使“三室”的管理达到企业管理标准与要求。通过推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等形成企业“7S”现场管理模式和标准化管理机制,使学生在严格管理中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6、“进厂办班”,为地方汽车产业发展培养无缝对接技能人才 。 2018年,
学校与广汽传祺汽车公司宜昌分公司一道从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二年级学生中精选200名学生,派送到广州广汽传祺汽车公司总部进行“进厂办班”式培养,驻厂期间学生与企业师傅同吃、同住、同学习,在真实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锤炼岗位技能。2019年,有190名学生经校企双方综合考核,取得技能等级证和毕业证后,直接被广汽传祺汽车公司宜昌分公司录用,称为企业技术骨干,较好地支持了地方汽车产业的发展。
7、“进厂培训”,服务宜昌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大力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学校专门成立了综合培训处,抽调三名专职管理人员,精选50名与企业生产对接紧密的专业教师组成培训团队。近三年,培训团队开发线下培训课程资源40多门,线上培训课程资源20多门,共为38个企业开展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注册学员2457人,涵盖制造、化工、服务等行业,涉及机电一体化、化工工艺、物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家政服务等多个专业。同时学校还下沉到社区,为失业人员、农民工开展创业、再就业培训4986人。
三、成果与成效
? 1、促进了地方产业的发展,保障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解决了地方产业发展人才缺乏和企业招工难、用工不稳的问题。学生在学徒期间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使学生学习与工作岗位对接,技能培训与企业需求对接,试点班学生的就业率达100%,而且适应性强,就业相对稳定。
2、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就业者的工资收入。
解决了学生嫌企业待遇低,企业嫌学生职业素养差的问题。现代学徒制学员被企业录用后,上手快、技术强,月工资比一般学员要高出500元,且大多能很快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发展前景好。
3、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和企业发展潜力。
现代学徒制,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进厂办班”既解决了学校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又可以为企业提供人力支持,“引厂入校”既改善了学校的实训实习设备,又为企业产生了经济效益,同时都为企业培养了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达到了校企双赢的效果。
4、助推了宜昌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企业新型学徒制“进厂培训”既为企业提升了员工素质,契合了宜昌产业升级对员工的提升需求,又为学校来带了经济收益,是落实校地对接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1]田秀萍, 胡珍芬, 陈玉阁. 校企合一 产教结合 创新办学模式[J]. 中国培训, 2006, 000(002):7-8.
[2]朱萍. 校企协同构建"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J]. 文教资料, 2018, 803(29):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