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落卜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了落实这一意见,笔者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劳动教育这一主题进行梳理,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指导适合的劳动技能、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三方面阐述了教学的观点,通过知识、情感与实践的融合,让《道德与法治》中的劳动主题教育更加深入儿童的心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渗透
崇尚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增强新时代学生的劳动意识,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特别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帮助青少年树立道德意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而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法治教育课程学习中,是立德树人最好的实践方法。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劳动主题教育如何去体现与实施呢?笔者就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有关劳动主题教育进行了梳理,提出以下浅见。
一、把握育人方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青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还能让学生学会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是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劳动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有序的编排,如一年级《我们爱整洁》引导儿童掌握仪表整洁的方法,让儿童学会保持整洁,养成更良好的整洁习惯,感受整洁的环境给生活学习所带来的精神愉悦;《让我自己来整理》帮助儿童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掌握整理生活、学习用品的方法,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干点家务活》帮助儿童掌握简单的家务劳动小技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家务劳动的积极情感体验。这一部分内容属于劳动教育的启蒙教育,从自我服务到为家人服务,通过劳动树立小主人的责任意识。再到二年级上册《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通过值日生这一班级角色,是对学生公共生活空间的一种拓展,由家庭落实到集体责任感。再到中年级的《这些事我来做》《生活离不开他们》这两课,通过分担家务活,了解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同的服务,激起学生尊重感恩劳动者,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始终围绕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充分感受是劳动人民创造了生活,懂得劳动既是生活的保证,也是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明白从小要学会有创造性地劳动,学习也是学生的主要劳动,将来要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二、立足课堂,践行劳动教育新教法
1.育训结合,落细落小,开启劳动启蒙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启蒙。在低、中、高三个学段安排诸如《我们爱整洁》《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些事我来做》这样的劳动专题内容。在教学中,执教者应该细化每一个步骤,将劳动技能知识具体化,以生动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如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一课,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家务活技能。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项家务活进行学习。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学一学、做一做”四个步骤,细化劳动步骤,采用编儿歌、做游戏、竞技赛表等形式,让学生轻松掌握劳动技能。例如,学习“折衣服”这一项目,教师可以边操作边读儿歌:“衣服铺平正面放,两边翅膀折中央,小手捏住衣下角,翻个跟头向上扬,调个面,领朝上,衣服叠得真正好。”将方法融入儿歌之中,让学生在轻松输快的氛围中学会劳动技能。
2.德技并修,加强实践,引领劳动体验
劳动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拓展延伸,提供劳动实践机会。
在课堂上熟悉掌握劳动技能后,适当布置课后劳动实践作业,如“每天劳动三分钟”“我的书包最整洁”“垃圾分类我能行”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做、悟”,逐步养成主动劳动的意识,形成“爱劳动”的品质。
三、延展教材,促进劳动习惯养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引领教学从认知学习转向生活的自主构建,引导学生在多种可能的生活中选择“好”的生活——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教好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更要深入挖掘与拓展、延伸教材,在生活中努力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1.整合教材,巩固劳动行为
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来说会受益终身。劳动教育要使学生将劳动习惯内化为自身素养,仅靠课堂上的知识技能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整合教材,不仅让学生置身于鲜活的劳动场景中,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养成坚持不懈、努力克服困难的品质。《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假期有收获”“周末巧安排”等内容,我们在组织教学时紧密结合劳动教育,把劳动作业安排其中。特别是在教学《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时,除了基于此处教材内容开展教学外,还结合《干点家务活》一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坚持,只有坚持才有收获。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不间断地训练,家庭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此,我们结合《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开展连续21天的打卡活动:由学生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选择一项家务劳动,每天由家长帮忙拍摄劳动照片并发送到朋友圈。坚持21天后,由家长将21张朋友圈截图打包给老师,从而鼓励学生培养一个劳动好习惯并不断保持下去。
2.拓宽思路,提升劳动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中心任务是教孩子“学习做人”。劳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在综合、整体、深入的意义上实现“对生活的洞察”,是一种实践智慧的获得过程。基于此,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要我做”,更要明白“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得怎么样”,从而形成完整的教育链,从愿干到会干再到巧干,以此提升自身独立自主完成劳动的能力。以《干点家务活》一课为例。我们从学生对家务活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做家务活并发挥创意,总结展示自己的新发现、新技能。根据教材第二板块“做点家务很不错”的内容,这样指导学生:“想一想,我已经会做的家务有哪些?”“学一学,我还能学会做哪些家务?”“赞一赞,谁还能发现做家务的窍门?”并设计“做点家务很不错”成果展示表。学生以照片、小视频、语言描述等方式,进行汇报和展示:“妈妈告诉我煮饭前把米泡一泡,煮出来的饭会更软更香!”“淘米水可以洗排骨、泡老笋干!”“我试过了,用牙膏洗杯子,杯子会更亮!”“我从网上了解到,可乐可以洗马桶,柚子皮可以去冰箱异味。”在这样的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融合的教学活动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劳动技能都得到了提升,品尝到劳动创新带来的快乐,实现了生活、教学、发展三位一体。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性成长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灵活穿插、融合于教学过程,并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为起点,积极引导其参与劳动实践,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促进其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罗燕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24).
[2]方峥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实践[J].福建教育,2020,(21).
[3]朱锦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J].智力,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