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小学
摘要:朗读不仅仅是教学中的一部分,更是一项基本功。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中,朗读是不可或缺的,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朗读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尤其是在孩子的启蒙阶段,更是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关注,而如何引导、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成为了老师们的重要课程。
关键词:朗读能力;培养;重要课程
作为学生启蒙阶段的重要开始,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跟兴趣爱好对今后学习生活都有重大的影响。而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学校跟家长不再是单方面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科目,学校更应该做出一系列的教学课程改变,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制定朗读计划,加强朗读训练并且长期坚持,来适应当前教育的需求。使小学生不仅仅培养了兴趣爱好,更是将语文综合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朗读目标不明确,朗读时间不足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改革在不断的发展,在新课标下,小学生的课程比较繁杂,但是并没有对朗读作出明确的要求,导致部分老师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错误的认为朗读就是在耽误正常的教学任务,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朗读教学时间,而是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老师教学模式单一,课堂随意性较为严重,学生朗读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弱,对朗读的认知不够。不仅对拓展学生们的学习思维造成了影响,而且限制了学生们的发展,降低了教学质量,学生们更不会意识到朗读的重要作用[1]。
(二)学生朗读内容比较单一
小学阶段正是识字的关键阶段,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接触更多的文字,不仅仅可以提高词汇量,而且对学生的说、写、听以及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一些老师在朗读教学中,并没有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没有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选择的朗读教材内容比较单一,使学生失去朗读兴趣,排斥朗读课堂,影响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厌学、偏科,并且不配合老师的工作,出现抵制心理。
(三)学生朗读能力弱
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差,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引导教学。加之一些复杂的生词还处于懵懂阶段,拿到一篇课文会出现不认识的词语只能等待老师或者家长认读,导致朗读时间久而且无法独立完成朗读,再加之老师疏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懂得利用工具查阅一些不认识的词汇量,导致学生接触的词汇量较少,造成学生朗读能力较弱[2]。
(四)老师教学方式不科学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合理的设计安排朗读教学任务。且教学方法枯燥、古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较少,无法根据学生本身的情况设计教学方案,造成了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无法全身心的融入到朗读中,更没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从而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厌烦语文朗读,影响语文朗读的整体教学效果,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的朗读效果[3]。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学生朗读培养目标,增加同学们朗读时间
由于部分小学老师对于朗读不够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往往会忽略朗读教学目标。
伴随着我国教育不断改革发展,小学又处于学生重要的启蒙阶段,语文老师应该在目前的教学阶段中,结合课堂课下不同学生的反应,及时发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案以学生为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4]。例如:老师在教学《黄山奇石》这篇文章时,首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要把朗读放在第一位,给同学们留出充足的时间来朗读课文,让同学们在朗读中认识黄山,熟悉黄山,向往黄山。初读时体会、感悟我国黄山的秀丽风光以及它的神奇景色,使学生对黄山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读时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同学们想象出黄山的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最后在朗读过程中表达出对祖国美景的热爱之情。老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提升同学们对朗读的重视,调动同学们朗读的积极性。
(二)丰富同学们朗读训练
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指导,在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并且老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同学们的差异性,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了解文章的背景,确定文章的主体思想,对于一些多角色的课文,老师可以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分角色朗读课文,还可以根据文章传递出的信息不同,设计不同的舞台情景剧以及配乐朗读等多种教学方式,并且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朗读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提高了同学们朗读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同学们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例如:老师可以在教室里成立图书角,选取适合同学们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学生们也可以将自己在家里读过的好的书籍带到学校里面进行分享,并且每周组织同学们参与朗读分享会,对于一些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同学们朗读兴趣,丰富同学们的朗读训练。
(三)提高朗读能力,强化读写能力
朗读作为阅读的起点,是小学启蒙阶段重要的基本功,也是理解文章含义的重要途径,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并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老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引导、示范,让同学们进行朗读并且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解决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读写比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首先,老师可以筛选出几篇文章,设置奖项,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比赛,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情景剧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以比赛的形式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们对朗读的热情。其次,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写作训练,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阅读跟写作密不可分,老师可以通过写作教学的方式提高同学们的朗读能力,拿到一篇新的文章,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想象为主人公,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续写故事,以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让学生们从读到写再到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老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老师在教学课堂中,要及时注意学生们的差异性,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基础水平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教学计划的调整,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通过一些课堂情境以及一些阅读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在朗读教学的时候,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充分调动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作为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朗读跟小学生的发展密不可分,朗读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而让每个学生喜欢朗读重视朗读也是所有老师的教学目标,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既要注重学生们的朗读质量,还要完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创新组合提高学生们的朗读兴趣,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朗读时间,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锻炼学生的自主朗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更好地语文素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艾建弟.小写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C].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2020(06):264
[2]胡小青.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C].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2020(09):490-491.
[3]邵勤鸾.小学语文教学汇总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C].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2020(09):579-580.
[4]金晓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才智.202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