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的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3期   作者:高雯颖
[导读] 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是幼儿主动学习并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

        高雯颖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300387)
        摘要: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是幼儿主动学习并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以游戏为途径可以促进幼儿主动习得数学教育中抽象的知识经验,面对现阶段将数学教育与游戏融合存在的部分阻碍,本研究建议从以下要点进行突破:提升教师专业知识,转变教师传统观念;更新数学材料,创设游戏环境;园所提供资源,促进游戏渗透;加强家园沟通,消除家长误解。
        关键词:数学教育 游戏化 知识本位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为幼儿思维过渡提供支持,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抽象逻辑性的萌芽离不开其作用。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应围绕其核心经验而展开,即幼儿在一定年龄发展阶段中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数学概念和能力1。教师组织与开展这一抽象性较高学习的方式要以不剥夺幼儿的兴趣为前提,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决定了数学教育不能简单依靠语言灌输进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一学前教育纲领性文件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就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在学前阶段,游戏必然是实现数学教育的途径之一。将数学教育与游戏融合,即将数学教育所设定的目标、所蕴含的内容融入游戏活动中,这不仅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还可以在促进幼儿认知发展的同时,更利于幼儿好奇、探索等品质的形成与保持。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现存问题
        本研究以查阅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现实观察,发现当前幼儿教师在数学教育游戏化的实施层面仍存在三点阻碍。
        (一)教师数学教育内容模糊,假游戏混杂其中
        首先,幼儿数学教育认知层面的内容是围绕数学核心经验展开的,部分教师对于数学核心经验的理解不到位,2现实观察中也发现教师因自身概念模糊,无法将准确概念清晰传递给幼儿的现象。比如,有的教师在向幼儿解释几何形体中三角形的特征时,无法简要用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概述。此外,教师秉持的游戏观也会影响数学教育与游戏的整合,缺乏游戏精神的假游戏混杂于其中3,即现实层面存在教师仅着眼于既定的数学教育目标看待幼儿游戏行为的现象。教师从成人角度进行的价值判断可能会导致幼儿游戏固定于已设定的范围内,有所违背游戏指向幼儿愉悦性满足的初衷。
        (二)数学游戏单一,材料投放陈旧
        数学游戏单一首先体现在当前与数学相融合的游戏同质性强4,有研究者指出,现阶段存在对于不同的数学核心经验使用相同或相似的游戏,无法突出不同数学问题的特征。其次,相关材料的投放与环境的创设5无法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有研究者指出现实层面存在着因材料更新不及时,导致幼儿游戏愿望下降的现象。在观察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对无人问津的数学材料没有及时反思与更换。游戏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如果没有隐含的数学教育价值,则会降低幼儿透过环境习得数学知识与经验的可能,同时保持环境的吸引力才能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
        (三)家长的知识本位观念
        最后,社会层面超前学习的氛围增长了家长的焦虑,家长固有的知识本位观念仍未改变,这也为幼儿教师将数学教育融合在游戏中带来压力,为缓解家长的焦虑,看到幼儿的“成绩”,进一步滋生出“小学化”现象。


        三、数学教育游戏化实施路径
        课程与游戏从来不是相互对立的,数学教育与游戏也从不是矛盾的,游戏是实施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6。解决融合数学教育与游戏所面临的层层困难与种种问题可从教师自身、园所资源、家长合作三大层面进行考量。
        (一)提升教师专业知识,转变教师传统观念
    在数学教育游戏化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如果无法准确掌握与判断数学教育核心经验,就会对幼儿潜在的学习行为造成误解,进而解读幼儿发展产生困难。在游戏化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够解读幼儿游戏背后所蕴含的学习行为,并准备好回应幼儿发起的互动,要能够对以数概念等知识为主题的互动给予正确的答案。为此,教师需要牢牢掌握围绕核心经验开展的数学教育内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中从集合与模式、数概念与数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四大数学主题入手,将儿童数学学习的核心经验归纳为9项,并详细介绍。教师对于数学领域核心经验的掌握,有利于明确幼儿正处于的发展阶段,预想幼儿可能的发展,既保证游戏为幼儿带来的愉快体验,又能遵循学科本身的系统逻辑。此外,教师传统游戏观念的更新是数学教育游戏化的保障,摆脱由教师控制与主导的“游戏”,将真正的游戏理念与精神融合进数学教育中去,这有利于保持幼儿对数学的好奇与兴趣,同时增加幼儿主动探索的激情以及主动学习的可能。
        (二)更新数学材料,创设游戏环境
        若把游戏环境当作数学教育游戏化的基础,教师对材料的关注就是对微观层面的环境考量。为保证数学教育游戏化,教师需要提供适宜的、有吸引力的材料予以支持。在材料的选择上,数学教育游戏化需要依据幼儿兴趣与发展需要选择有意义的材料,并且重视材料的多样性,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游戏与探索的兴趣,实现潜在的教育价值。其次,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在符合发展适宜性的同时要注意及时的更新与替换,当材料的价值与空间探索殆尽或者当幼儿对所投入的材料没有兴趣时,教师都需要对其进行替换与反思,保证幼儿的持续深入学习。
        (三)园所提供资源,促进游戏渗透
        数学教育游戏化还需要幼儿园多种途径、通过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与资源。首先,从学习资源来看,幼儿园需要向教师提供数学教育与游戏融合的优秀案例,给予教师更多的参观优秀园所机会,这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现实参考的标准,更为直接的从实践角度呈现了数学教育游戏化的操作方法。同时,开展以数学教育游戏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一同探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各自的想法,探索解决的方案。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入园讲座,给予园所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其次,从园所环境来看,幼儿园需要考量自身环境是否满足幼儿数学学习的需要,只有创设适宜的环境,才能有利于数学教育游戏化的展开。
    (四)加强家园沟通,消除家长误解
        受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部分家长认为短期可见的成果如数的运算更能体现数学教育的价值。为改变家长简单地认为幼儿园数学教育仅指向计数等认知活动的观念,需要进行理论的宣传,幼儿园可以邀请专家、学者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介绍数学教育游戏化的长远价值,此外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进行理论层面的普及。其次,向家长厘清数学教育游戏化的观念,课程游戏化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改成游戏活动9,更多指向游戏精神的落实与渗透。可以邀请家长入园体验,了解将数学教育寓于游戏中的形式,切实体验其中所含的教育价值,促进家长与幼儿园观念达成一致。
参考文献
[1]黄瑾 田芳主编.《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刘云敏.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观察,2018,7(06):60-62.
[3]周屏.儿童视角下我国数学活动游戏化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林区教学,2021(01):87-90.
[4]杨玲斌. 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的课程设计策略[J]. 名师在线, 2020(13):48-49.
[5]刘焱.《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6.
[6]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J].早期教育,2015( 3) : 4-7.

作者简介:高雯颖(1996——),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硕士在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单位所在地: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