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玲章
西宁市青藏铁路花园学校 81000
摘要:《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和前提是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语文素养主要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最基础的、较稳固的、符合现代发展需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等学识修养及情感、意志等人格修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能力、文学审美、思想情感等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能力进行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优良个性、健全品德人格。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语文素养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基于该社会背景,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充分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教师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紧密结合,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
1加强文本阅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尽自己所能丰富课堂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提高。教师需要在教授课文时多给学生提供阅读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在阅读故事性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人物的特点和情感。同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上多读、乐读,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先有感情地示范朗读一遍,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更贴近文本。然后,教师根据文本材料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研读文本,亲自感受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最后,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可以请学生自己仿照文章描述其他季节,然后比一比哪位学生语言的表达更流畅、情感更细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反复地阅读文章,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体会语言的魅力,从而爱上阅读,提升语言能力。
2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鉴赏及创造主要指学生在对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审美的体验以及评价等相关活动形成的健康的审美与鉴赏品味、审美意识,并在该过程中充分了解与掌握表现以及创造美的方法。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主要包含经典书籍的品析、经典诗词的诵读等。首先,经典书籍的品析。初中生阅读与鉴赏经典的书籍,通常是学生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精神世界、开阔视野的主要途径。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对经典书籍进行阅读的质量也逐渐受到教师的广泛重视与关注。根据相关研究显示,通过阅读课的开展以及课外阅读书的推荐,鼓励引导学生积极鉴赏相关经典书籍,并开展定期检测,类似于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的开展,通常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其次,经典诗词的诵读。学生对诗词歌赋进行背诵,其通常对学生诗词意识的增强有着显著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材中,其大纲要求的必备古诗词大约80首,但中考的时候能考到的大约只有34首,而对整体诗词的积累却十分少,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鼓励学生通过早读的形式对古诗词进行阅读或者是背诵,通过古诗词具备的魅力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得到有效提高。
3积极地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环节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在教学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和价值,学生在业余时间也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移动式学习、碎片式学习,收集各种有效的学习资源。教师要积极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手段,落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中心完善教学体系,积极地为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工作。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提升文化底蕴。为了促进自主探究教学环节的开展,教师要顺应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为学生提出具有探索性的课题,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各种作业的同时,能够和其他同学有相互讨论以及研究的机会,实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索精神以及发散性思维。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出具有人文素养因素的问题,让学生分组研究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出自身的引导和辅助作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落实通过各种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了解集体力量以及团队协作的价值,掌握更多人生的道理,这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
4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将基础知识的讲解放在线上,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点,然后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放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上。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为学生制作对应的微课视频,然后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进行自学,并且将预习后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就可以灵活改变接下来线下的教学内容,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更加新颖的学习方式,展开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探究。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原文中“智叟”与“愚公”两个人想法的整理,来为学生提出两个相反的观点。正方认为愚公的行为是正确的,是自己社会责任感与自身价值的体现。而反方认为愚公的行为无异于缘木求鱼,是不经思考的蛮干。然后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认同的一方,同时就文章中出现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展开辩论。这种辩论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具有趣味性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活跃,最终使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得到实际的发展。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自身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回答教师的疑问。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与交流当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考虑到每一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师要阶梯性地提升问题的难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稳步地增长。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在景物描写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手法?作者为什么要描述紫藤萝的毁灭与重生?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只是一种植物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展开阅读,并且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就能更加深刻地领会文章中蕴含的深意,同时使自己的阅读思维能力得到增长。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新型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教学模式的价值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2):24-26.
[2]石淑兰.核心素养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实践探讨[J].汉字文化,2019(1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