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3期   作者: 石进香 张莉花
[导读]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优秀的文化

        石进香 张莉花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 山东省 淄博市 256300
        摘要: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优秀的文化,而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现如今,现代文化、网络文化及外来文化影响无处不在,当代青年越来越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甚至有很多人逐渐淡忘了传统文化。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起到领头人的引导作用,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力量逐渐成为教师们广泛关注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传统文化可以有着深远的意义,更是因为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改善语文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才能使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充分体现。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一)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高中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尤其是部分学校的教育重点是学生的成绩,只侧重于高考的考点,片面的以为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提高成绩而言并不重要,简言之还是因为这一部分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不足,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价值。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更会忽略传统文化的意义,而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在死记硬背,这也正是我国应试教学的弊端。
        (二)教师的综合能力不足
        说到底,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渗透还是需要依靠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想要通过课本学习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教师首先得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只不过是对课本内容的分析,固步自封,照本宣科地翻译给学生,没有更深入的知识体会,学生被动接收这些自身并没有真正理解的内容,由此下去,很容易使其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阻碍传统文化的渗透。
        (三)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社会脱轨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因而时常处于一种浮躁的生活状态。相较于当代的网络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显得没有吸引力,只是一些“过去式”的知识,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甚至无法与现代文化并存,尤其在心理尚未成熟的高中生眼中,传统文化晦涩难懂,远不及新鲜事物更有趣,这就致使学生从内心不愿意接受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
        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强行给学生灌输文化思想,很容易使其产生抵触甚至厌恶心理,进而影响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导致传统文化渗透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巧妙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去揭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层层面纱,得到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能够从自身出发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果想要达到这一效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情境创设,为此教师要做好充足准备,必能使课堂学习事半功倍。
        (二)延伸课本知识,丰富传统知识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在对教材本身进行讲解和教学之后,教材以外的知识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讲解。教科书以外的知识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并掌握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延伸点,由此还能裨补缺漏,完善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声声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李清照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现状、社会环境以及李清照个人的生平。李清照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那除了李清照还有哪位大家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或者关于李清照还有什么可以了解的,李清照后期的词为什么多是凄美悲伤,这和李清照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连的。早期的李清照生活安定,后来社会动荡,国破家亡,人们流离失所,由此才有“怎么一个愁字了得”的代表作。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以后,可以举一反三,还有哪些名家也是身处如此境况并创作了哪些文学作品。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领悟到传统文化是有着每个时期每个人物不同的情感或精神寄托,使其学习内容更生动和具象化。
        (三)融入实践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编订有限,不能系统、完整地向学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这不利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播。因此,教师在开展具体的语文教育活动时,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文化阅读机会,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诗经》、《论语》等读物,最好是由教师组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在增进学生阅读量的同时,还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课外阅读与课本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学好课本内容的同时,也牢记了所延伸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精神代代相传,保持时代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和历史文化价值。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扎实自身的文化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所涉及和延伸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和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主动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并将发扬文化价值,在今后的人生发展中不断提升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川.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21(12):25-26.
        [2]张仁堂.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学周刊,2021(09):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