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杰
江苏省盐城市龙冈小学
摘要:在新的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对于小学生综合教育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小学生独立思考思维能力和综合学习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也越来越重要,小学体育数学的课程教育改革工作也更加迫切注重使小学生们在数学体育教学中对独立自主思考问题解决方面的综合能力加以培养,发展了小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学习能力,为后的中小数学体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综合学习能力基础。本文就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考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育改革;小学数学;让学引思;探讨
社会的持续发展进步离不开一批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思考工作能力的管理人才,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学阶段的知识教育发展是学生学习思维能力不断培养的关键一个阶段,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教育是一种具有较强生活化的知识特点,需要培养学生必须具有较好地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独立进行思考的思维能力。对此,老师应该不断加强对初小学生们的数学独立性和思考解题能力方面的培养[1]。
一、促进小学生思考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因为他们年龄都较小,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比较活泼喜欢好动,对新鲜的外界事物都比较感兴趣,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独立进行思考的思维能力也是相对来说都比较薄弱,而自然数学又恰巧是数学属于逻辑思维性较强的一门学科,若老师只是单纯地按照其课本数学知识点来教育一个学生,大多数的小学生都有可能会对这些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心理抵制。所以,在初中小学体育数学素质教育中,老师我们要特别注重的是培养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独立自主思考思维能力的双重培养,帮助小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对初中小学体育数学的实际学校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自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到初小学生的数学体育教学中。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小学计算数学学科教育发展受到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的严重影响,导致了许多老师和学生家长都只过于看重每个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往往反而忽略了对每个学生的在学习计算过程中逻辑思维和独立逻辑思考思维能力的十分注重,导致许多学生十分缺乏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为了能够保证部分学生们能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老师就需要布置大量的学生家庭数学作业好好让部分学生努力完成,而学生家长也在利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里就帮部分学生报大量的初中补习班,名义上这就是老师说为了对学生好,帮助部分学生快速理解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提高部分学生的初中考试成绩,实际上这就是因为加大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学习压力负担,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多的课余时间用心去仔细思考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学生只是想知道一味地刻苦去努力完成这些老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布置的家庭作业,而老师没有多的时间用心去仔细考虑学生做题的正确思路,这样一来,不但大大提高了部分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负担,还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思考的位置,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小学生思考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在数学老师指导教学工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充分培养大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的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由于初小学生们的年龄较小,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一般都会比较好奇,爱好一些新奇的数学事物,更容易接受高科技的初中学习辅助工具,在初中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用这种多媒体技术进行初中教学,老师们也可以根据所要进行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提前准备制作数学课件中的幻灯片和提前准备初中教学所要及时使用的得到的学习工具,在学生进行初中教学时充分运用这种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让小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学习初中所学到的知识,从而充分培养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实际学习活动兴趣,激发和使学生在进行数学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思考,通过自身的探索寻找答案。
例如讲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节《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再讲到风车是怎样运动的、钟表的摆锤是怎么摆动的以及小车在进入车库时车杆是如何抬升的等一些问题时,老师可以提前制作ppt,在多媒体上进行播放,放慢物体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观看到物体图形的运动过程,认识到一个图形可以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从而可以得到许多美丽的图案。
(二)结合生活实例,促进学生思考
小学阶段的这些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联系,老师在课堂进行这些数学知识教学时,可以把小学生活中许多实际的数学例子主动引入运用到这些数学知识教学中在课堂中也同时可以多媒体进行知识拓展,让小学生尽快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快速解决小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小学生尽快养成自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有效的培养提升小学生独立自主思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得到老师的认可以多准备一些案例应用到数学中,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也可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搜集自己身边一些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事例放到数学学习中,进行数学问题的多方位解答。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节《混合运算》时,以练习题为题举例,说这个图书室里上午一共有53人在这里看书,中午的时候又走了24人,下午又回来了38人,问到下午的什么时候这个图书室一共还能有多少看书人?在要计算到这种类似混合式的算式时,为了能够便于学生看出混合运算时的顺序,学生会的老师通常可以直接要求每个学生首先写出每次混合运算的最终结果,可以先后计算出中午的那个时候住在图书馆里的学生人数53-24=29人,在用中午没有人进来加上下午又回来的人数29+38=67人,最后在下午写出这种综合算式53-24+38,在这种没有一个括号的混合算式里,只有一个加减法,都是需要从左往右的按顺序进行计算。
(三)成立学习小组,推动学生思考
受到我国传统高中教育教学模式的严重影响,学生已经逐渐习惯了被动自主学习和被动独立思考,不会主动地回头去仔细考虑这个关于数学物理问题的具体解题讨论思路,为了彻底改变这一不良现象,老师建议可以自己成立一个新的学习指导小组,在学生上课堂的过程中,老师会在提出一个问题后不要直接向小组学生进行讲解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思路,而是直接让小组学生以学习小组课的形式一起进行问题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让学生自己先解决问题,让学生一起讨论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再由老师进行统一解答,学生可以对照老师的解答过程与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对比,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讲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5节《年、月、日》时,老师或许可以首先拿出一本日历,先开始让所有学生以一个小组的讨论形式进行讨论一年由多少个年或月的日组成,一月又由多少天的日组成,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运动规律,经过小组讨论,学生或许可以初步知道一年由12个月的天组成,而一个人的月有时候应该是30天,有时候应该是31天,还有很多时候应该是28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小的疑问,老师或许可以通过给出一个数学口诀子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正确认识日历年、月、日的运动规律: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除二月以外,剩余一个月份都应该是三十天,其中腊指的是12月。这样就可以清楚的得出问题答案,也可以带动学生进行思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并及时采取各种相应的有效教育措施加以进行自我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阶段属于学生数学知识的一个启蒙教育阶段,是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的一个关键时期,良好的各种教学方法运用可以直接使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实际学习过程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小学生独立逻辑思考思维能力的不断培养者还可以有效帮助我国小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更加熟练懂得逻辑思维的综合运用,进而大大提高我国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徐鹏举.小学数学中“让学引思”的应用与教学方式解读[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1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