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凯
德州市第一中学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摘要:生物学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本质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包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材料,在开展生命观教学活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文章围绕高中生物渗透生命教学,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渗透生命;教育路径
1生命教育基本论述
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教育是培养“全人教育”,即培养完整的人,也就是让人学会认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的基本生存技能,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潜能的发挥,同时,在关注生命本体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狭义的生命教育是,只关注生命本身,包括关注自身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以及一切的自然生命。说到底,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将挫折转化为一种内生动力的一种优势型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是,理解珍爱生命,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以宽容的心态接纳自己和他人,在此基础上,要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明白生命只有一次,明确生活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告诉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保护生命第一的原则,通过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促进生命教育效果的有效形成。
2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体现,但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生命教育的落实并不乐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并未有效地落实生命教育,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科学教育,高中生物教学更是处于初级和形式化的状态,不利于生命教育的渗透。其次,生命教育形式比较单一。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的时候,教育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忽视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主动意识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参与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生命教育的效果也不好,从而影响了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3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3.1讲述生物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教学融入
生物学科主要研究生命的规律,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讲述生物知识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引入日常生活,减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的陌生感,增加生物知识与生命教育的联系点,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生物本身就是来自生活的教育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其与生活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3.2利用概念图,统领核心概念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因为它涉及的种类比较繁多,而且内容也比较错综复杂,所以,教师在平时生物教学中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殊性,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概念图策略是围绕生物核心概念内容展开的,能够帮助学生搭建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它也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辅助工具。首先,教师在绘制概念图时要先理清生物知识的上层概念与下层概念包含的知识点,同时还要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这些概念分别对应的生物学知识,进而才能将这些知识点以概念图的形式绘制出来。如此一来,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利用概念图的形式讲解生物知识点,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同时,学生在学完一节新课之后也可以根据自身的记忆内容自行绘制概念图,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教师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其次,学生也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复习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生物内容。
因为,学生在最初接触生物知识时是比较零散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概念网络图的方法掌握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3.3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生命认知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兴趣不高,积极性也会大受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渗透生命教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包括问题情境、多媒体情境等,从而将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此外,教学情境还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思考。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范围,尽量不要选择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内容,否则学生很难融入教学情境中,影响生命教育的效果。
3.4欣赏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
生物圈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生物与环境之间也在相互影响不断进化,经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加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圈中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我们要懂得欣赏生命。人类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物种,也会与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环境相互影响,我们既要保护其他生物,也要保护我们所生活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有些人伤害、食用野生动物,很多种野生动物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尤其是一些濒危动物,这不仅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还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严重的疾病。对生态环境也是一样,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如温室效应、泥石流、沙尘暴、水资源紧张、矿产资源匮乏等。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我们要爱护野生生物,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3.5明确树立主题,探讨生物知识,促进教学融入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教师要建立一种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相互讨论相互研究,探索生物知识,探索生命的奥秘,达到生命教育融入的效果。这时就要求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立一个有关生命的讨论主题,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围绕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形成一个小组对生命问题的统一看法,之后,以小组代表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提升,让学生对生命价值有一个更好、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达到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
3.6尝试模型构建,培育学生生命观念
由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很多事物是无法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在生物课本中,最常构建的就是生物体的物理模型。例如:《细胞的裂变与组成》一章中,学生在学习生物内容时就可以尝试构建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制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型,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各部分的结构以及它们所发挥的功能。总之,这种搭建模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论
综上所述,生物学科的教学涉及高中生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征,是实施生命教育一个很好的载体,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生物学科的教师应该成为一名生命教育的践行者,在教会高中生珍爱生命的同时也要启发他们理解生命的本质,欣赏和敬畏生命,关注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同时还要尊重这个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生命,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与整个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谢红舟.例谈生物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J].生物学教学,2020(1):27-28.
[2]宋玉珍.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9(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