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平
山东省昌乐县第一中学 262400
核心词:言谈举止 为国以礼 文化内涵 个人发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节选于《论语?先进篇》,是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第一课中的第一篇文章。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要求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说,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亦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中的具体落实。
基于单元学习内容和任务群的要求,本次设计重点引领学生理解孔子“为国以礼”的治国主张及其阐述方法,并思考其主张的意义和在当下的时代意义。目的是引导学生体悟孔子之志,增强文化自信,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
“为国以礼”的主张是孔子在弟子们述志后的评价中提出的。对孔子对弟子们述志后的评价进行追因分析,回到弟子们的言行举止这些表现上。
“为国以礼”的主张,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为国”和“以礼”为国。为国,顾名思义,即治理国家,强调的是一种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应有主动承担国事之责。这层意思在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述志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孔子也都给予了肯定,但孔子对三人述志后的态度,却显然是不一样的。
对子路,孔子是“哂之”。“哂”的内容是“其言不让”,认为这是不合“礼”的要求。如何理解孔子的这个表情呢?我们可以从“哂”字的意思和其他弟子的表现两个方面来看,“哂”在字典中有两重意思,一为微笑,一为讥笑。《说文》中也曾有言:“笑不坏颜为哂”。由此可见,孔子的“哂”字中包含的情感非常微妙。其次,在孔子发出这样的表情后,冉有、公西华的述志,从“摄乎大国之间的千乘之国”到“方圆六七十或者五六十的小国”再到“不提国土面积”,从“直率自信”到“礼乐俟君子”再到“非曰能之,愿学焉”,他们的表达显然一个比一个更谦逊。不仅如此,曾皙还就孔子的这一表情做了追问,由此可知,“哂”字蕴含的意味深长。
回溯上文,显然是子路的述志牵动了孔子的情感波动。《论语·公冶长》篇中,孟武伯问仁时,孔子曾评价过子路:“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由此可见,子路的表达志向时并没有夸大自己的才能,即他说话的内容是合理的。《礼记·曲礼》言:“行修言道,礼之质也。”意思是行为有修养,说话有道理,这就是礼的本质。因此子路说话的内容是合乎“礼”的要求的。那孔子的“哂”,自然就是其说话的方式上有不合“礼”之处,即率尔而对的对答方式不合“礼”。《礼记·曲礼》曰:“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中也说“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由此可见,轻率急躁的抢答长者的问题是不合“礼”的要求的。《论语·颜渊》中说“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正是孔子“哂”由的原因所在,子路之不合“礼”,非其言谈的内容不懂谦让,而是其言谈的方式上不懂谦让。
与之相对的是,冉有、公西华述志时的语言(前文已述),从孔子的这些语言(“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赤则非邦也与?”)中,看出这种谦逊有礼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李虎群教授在《“礼”字的文化意蕴》中说,礼可分为个人之礼、人际之礼、制度之礼和民俗之礼四个层次。从孔子对三位弟子述志的态度来看,孔子“为国以礼”的中“礼”首先体现在个人之礼和人际之礼两个方面。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合乎礼的要求。在这里四子与长者坐,发言时要“顾而对”,“顾望而不急遽于三人”。是对长者和他人的尊重,这是对个人修身提出的要求,亦是对治国者提出的要求,修身的表率作用。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立身之后才能修业(治国),《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孟子·公孙丑上》亦言“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其次,孔子“以礼治国”的主张还体现在他“与点”的态度中,孔子为何赞同曾皙呢?这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我们不妨追溯一下曾皙的言行举止。在孔子与弟子论志时,曾皙一边弹琴一边听,并且在老师发问时,曾皙委婉含蓄地描绘了一幅暮春游玩图,貌似不合论志的话题。但细思之下,却与孔子礼乐教化治国救世的思想不谋而合,“瑟”,在这里是一种乐音。“乐者,天地之和也”乐主合同,潜移默化的熏染,营造了人内心的平和之态。由此可以推知曾皙“鼓瑟”与这种谐的谈话氛围是相一致的。
再看这幅暮春游玩图,在和暖的春日,人们穿上春装,外出游玩,人与人之间上下有序而又和谐幸福的相处,沐浴着春风,享受着春水的洗浴,唱着欢乐的歌曲,给人一种和谐有序,幸福安居的享受。《礼记·乐记》中有言“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左传》中亦言“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这种和谐有序、幸福安居的生活正体现了“礼”的作用。
在曾皙的描述中,以“雩祀”为代表的祭礼,作为古代祭祀文化的一部分,是礼俗文化的体现,也是礼乐教化的手段。在敬奉天地、事神致福中,表达了百姓对自然的敬畏,同时统治者也用之达到了治理国家的目的。因此可以说是制度之礼和民俗之礼的体现,强调了礼乐教化在治国中的作用。
《论语·学而第一》言“礼之用,和为贵”,曾皙描绘的正是孔子希望“以礼治国”达到的目标。
个人以为如果细加审视冉有、公西华和曾皙三人的述志内容,还可以说孔子礼乐教化的治国理想从理念到实践都得到了落实,冉有首先提出礼乐治国的理念,而公西华从礼仪制度层面做了进一步阐释,曾皙则更进一步,他重视乐的熏陶和礼的和谐秩序的建立,可以说是礼乐教化的践行者。由此可见,曾皙的志向即是治理国家的终极目标,亦是孔子积极用世的终极追求。所以说孔子对曾皙的赞同,可以说是曾皙的志向暗合自己礼乐治国的终极目标。
总上所述,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既强调了人要有为国担当的精神,还强调了人应该谦逊有礼,提高自身的修养,并能通过礼乐教化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不仅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又对人的道德品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这是儒家“修身”“治国”的文化的体现,也是新时代为国育才的目标,把个人的修养提升和为国担当的精神联系起来,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
查阅资料:《论语》《孟子》《礼记》《左传》《说文解字》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
参考资料和文献
李虎群《“礼”字的文化意蕴》 人民论坛10月上(总第418)
齐治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先秦两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