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1月第3期   作者:白海燕
[导读] 随着各方面压力日趋增大,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白海燕
        西安高新区第五高级中学  

        内容提要:随着各方面压力日趋增大,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它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教师学会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预防策略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教师面临的压力也愈加突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中小学教师面临各方面的各种压力,许多教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旨在分析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提出预防职业倦怠的策略,让更多的教师和孩子受益。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职业倦怠是人们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概念,弗登伯格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1969年,Bradley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说法,Byrne.B.M.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较普遍的看法是:教师职业倦怠一般指教师在长期高工作压力的作用下导致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自我发展、与人相处等要素融合方面的结构性偏差。职业倦怠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对学生的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或心理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
        二、职业倦怠的特征
        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情感疏离和冷漠。马勒斯等人运用量表的形式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
        1.耗竭感
        指个体感到自己的能量和资源耗尽、用完。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情感耗竭两个方面。
        2.去人格化
        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和忽视的态度。
        3.低个人成就感
        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个人成就感降低,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
        当较低的成就感与前两种职业倦怠混合在一起时,会大大减少教师工作的驱动力,失败就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学者型的无力感”。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1.社会根源
        由于教师承担着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肩负着整个社会的希望,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对教育持有很高的期望,教师劳动兼具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和专业性等特点,教师因此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社会变迁及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面临愈来愈大的压力和挑战。
        2.组织根源
        (1)学生因素
        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工作压力及职业倦怠的主要根源之一。学生纪律涣散、品行不端、对他人漠不关心、对学习缺乏热情等表现,都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2)工作负荷
        过重的工作量、过多的学生、过多的考核和测验,以及过多的纸上工作,都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 从而给他们带来倦怠感。调查显示,对许多教师来说“周末休假已经是遥远的过去的事了”,假期的各种任务使教师疲惫不堪。萨顿指出,工作量过大可能引发两种反应:一是质量下降或根本完成不了工作,易导致教师焦虑和低自尊;二是尽力去满足“工作量”的要求,使教师缺乏休息时间,身心疲惫,出现诸多家庭问题,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3)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斯可瓦响与步瑞恩认为,在组织方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应有的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压力就会随之产生,进而出现倦怠。


        (4)自由度与自主权
        斯可瓦响等学者发现,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权,能够参与学校决策,或有一套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时,可有效降低教师的倦怠感。
        (5)社会支持
        研究发现,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朋友进行轻松的交谈,即便在同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助和合作行为也很少。学者研究认为,教师职业是一项“孤独的职业”,社会支持的缺失与其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高相关。
        3.个人根源
        (1)自尊
        自尊是教师职业倦怠中的一个重要且起控制作用的因素,它通过影响以环境为基础的组织因素的过滤来起作用。大多数人对社会支持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感到工作中的压力。
        (2)外控点
        相信有些事情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是相信内在控制点型;认为有些事情超出自己的控制,把结果归咎于命运、运气或其他人,是相信外在控制点型,这类教师更容易受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职业倦怠。
        四、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预防策略
        从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的情况看,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个人心理特质、教师所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政策等影响因素有关。我们应着眼从教师自身出发,使教师主动学习应对压力的策略,学会自我调节,有效预防职业倦怠。
        1.发现兴奋点
        教师应善于发现新的兴奋点,以此来刺激自己的精神,唤起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
        2.改变内部心理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自身及工作的认识,不仅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习惯,更重要的是传承文明。教师要以快乐、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并认同一切,努力适应环境,营造和谐统一的系统。
        3.善于自我激励
        善于自我激励,时刻保持乐观的工作和生活态度;多关注自己的点滴成功,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形成持久的内驱力。
        4.努力创造自我
        失去自我的工作容易让人厌倦。教师在培育学生的同时,应注意培育自我,如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探索独到的教育模式、研究独具个性的理论成果等,增强事业的成就感, 创造自我人生价值。
        5.有效控制压力
        教师应对焦虑保持清晰的认识,对期望报以现实的态度,并对所处的情境作出现实的判断;要经常反省自己,分析原因,调整观念,了解他人,分析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
        6.坚持问题导向
        教师要避免陷于复杂的人事关系和纷繁的事务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问题的性质上,采取最适宜的方式解决问题。
        7.丰富文化生活
        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调节情绪。教师应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绘画、音乐等,可以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
        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他人沟通、倾诉、宣泄、倾听等方式,或学习放松技术和冥想,适时放松心情,帮助自己缓解倦怠的心理。
        
        总之,正确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通过国家、社会、学校的各项举措和教师个人的努力,帮助教师远离职业倦怠,使教师获得身心的健康和专业的持续发展,获得职业幸福感,是我们应高度重视和持续关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陈琦,刘儒德.(2011).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皮连生主编.(2011).教育心理学(第四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2009).教育学(第六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钟启泉主编,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2007).课程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唐芳贵.(2005).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哈尔滨学院学报(07)
胡春梅,姜燕华.(2006).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天津市教科院学报(03)
曾玲娟,伍新春.(2003).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辽宁教育研究(11)
朱晓颖.(2006).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江西教育科研(10)
万莉,郑志明.(2011).近十年来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综述.科教导刊(上旬刊)
刘晴.(2007).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