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深圳市月亮湾小学,518062
摘要:在过去的古诗词教学中,只重视常规的诵读、欣赏与应用,但当今,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古诗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本文试图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意识教育,通过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环境与作者抒发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对健康人格养成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关键词:诗词,环境渗透,环保意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环境素养是每一个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人们言与行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是融入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点点滴滴中自然而然的习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危机的加剧,人类的环境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人类必须认真对待的最根本问题。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诗词中的“环境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努力创设一种情境。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例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宏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漂亮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杜甫的《望岳》赞叹了泰山高大宏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诗人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友,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最好题材,它们同样也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强化朗读教学,深化诗词认知
古诗词有一个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那就是诗词的朗读特征,即诗词不单单是需要看,还需要通过朗读体会其情感变化、韵律平仄等文化元素。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朗读技巧。古诗词的教学,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诵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对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我们的环境意识的渗透更多地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让学生熟读烂记,自然生发对美的内容、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的体会,最终达到内化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讲解《滁州西涧》一诗时,教师首先为学生讲解诗词为七言绝句,紧接着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正确朗读的样子。在学生朗读之前,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地断句停顿,同时注意平仄的标注以及语调抑扬的调整,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节奏之美,体会诗词的情感和诗人的思想。
三.拓展教学资源,促进环境意识渗透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还要通过具体形象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最终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专题,从不同角度结合诗词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可以将诗歌进行分类,不同的类别对于不同的环境教育主题。
例如,在节约用水的环境教育主题中,就可以使用李白和王维的诗歌。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李白笔下的“水”多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孤帆远影碧空尺,惟尽长江天际流”;王维笔下的“水”多清新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美丽如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
在诗歌的启发之下,低年段的老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个“生活用水小调查”,从中,孩子们了解了人与水的密切关系,知道了我国水资源紧缺,节约用水十分必要,学生就会在将节约用水落在实处。中年段,老师可以让让孩子们收集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同学们可以从资料中解到:我国人均拥有水量是世界的第110位,中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手抄报、宣传标语、向大家宣传节水。并且告诉学生要将节约用水落在实处。比如:在家可以调低马桶浮球,告诉父母尽量减少洗车的次数,向身边的人宣传,不要向水库、江河湖海倒垃圾等等。从而达到教学和实践相统一的目的。
四.总结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小学古诗词教育当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正确人生观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景物,了解美丽的景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的理念贯穿在课堂中,再延伸到生活里。让学生懂得挖掘古诗中的环保信息,而且还把古诗当预言来读,当警告来约束。在吟诵时更是增加了一份环保的激情。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多了一份责任,并且自然而然地形成着习惯。
作者简介:朱虹(1973.11),女,汉族,籍贯江西南昌,一级教师,本科,深圳市月亮湾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