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宗敏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小学
摘要: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认识和学习信息技术有效途径和应用方式。毕竟小学阶段学生尚未发展成熟,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人格的塑造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重视起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教育。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深入,我国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小学阶段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启蒙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合理充分的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信息技术,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关于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模式,本人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了一些对策和方法。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本文积极交流,建言献策,共同打造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模式。
一、引用生活案例,发现生活规律
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想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好奇心,教师就要找到关于他们的兴趣方向。而这个方向一般来源于生活,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以至于生活中到处可见科技的光影。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所学内容融入生活实际案例,理解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比如,教师在讲授附件管理有妙招这一课时,可以应用生活点滴中的案例:教师:每个人家里都有书柜,那有谁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书柜就是用来放书的呀,好像没什么规律。教师:其实,书柜是有规律的。我们平常看的书分很多种类,书柜也有很多抽屉格档,方便我们存放不同种类的书。比如书的大小尺寸、书的形式、书的用途等。学生:原来就这样啊。教师:是的。在《附件管理有妙招》也是一样。比如上次小丽同学存在学校微机房电脑中的文件不见了,而且也找不到了,主要是小丽同学自己随意安放文件。因此,当我们以后建文件夹时,一定不能随意摆放,要有一定的条理和规范。
通过上述案例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指导按照规范来安放文件夹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讲解建立分类文件夹的概念,学生可以了解其中的道理。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规律,充分贴合生活实际,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分类管理思维。
二、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可以带动班级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对知识的渴望。适宜的创造生活情景,导入生活故事,可以加强学生课堂参与感与体验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增强记忆程度,使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达到理想效果。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这一课时的时候,如果生硬的把计算机的概念知识讲述给学生听,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无法真正体会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课前导入与计算机病毒类似的生活小事,以易懂的方式告诉学生。教师可以先提问:“昨天班上有一位同学请假了,表现出的症状为流鼻涕、发热、头疼,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病吗?”学生回答道:“这是感冒了。”教师说:“没错,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感冒主要是由流感病毒传染导致的疾病,那么同学们眼前的电脑是不是也会像人类一样生病吗?”接着阐述到计算机病毒的相关概念: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程序,它能够通过U盘、网络等途径侵入计算机系统。然后破环信息,盗取重要文件,占用一定的磁盘空间与内存,延迟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干扰屏幕正常状态。迫使计算机不能顺利运行,甚至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
在教师对比生活案例讲述计算机病毒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兴趣尤为高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这样就消除了计算机的神秘感,使学生更为亲切的进行人机交互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三、了解学生兴趣,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小学信息技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因为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还要运用知识与技能,进行计算机的实践操作与应用。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为出发点,了解学生兴趣,让学生以完成任务关卡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标。
每个学生感兴趣的方向不同,性格爱好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开展实践环节。对于喜欢看电影的学生,可以告知学生如何使用影视软件与播放器;对于喜欢听音乐的学生,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下载歌曲,并且将其转移到手机、MP4、U盘等载体中;对于喜欢看书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使用浏览器搜索引擎并且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网站;对于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为简单的画图软件,让学生自行摸索,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玩一个小游戏: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画,然后将学生的画组合在一起,让学生“看图讲故事”,或是“看手势猜图”的游戏。通过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加强课堂参与感。
因此看来,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后,教师按照学生个性差异与兴趣特点,将计算机的功能应用方面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领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尝试各种计算机应用的可能性,探索计算机世界的未知领域,获得新的人机交互体验。
四、调动小组合作,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分组搭配,挑选一个基础好的学生当小组长,每下发一个学习任务,小组之间要经过学习交流、动手实践与互帮互助,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的团体,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学习“小小表格有秩序”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内容,给学生设置比较简单的任务。学生通过学习Excel表格的应用与制作,懂得如何新建、命名、插入、删除行和列、合并单元格,并且学会使用简单函数计算工具进行快速计算。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上机指导,使学生基本了解、掌握、应用Excel的系列知识。完成教学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运用Excel表格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Excel列一个家庭月支出生活费的相关表格,记录一个月期间每一天支出的费用以及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或其他收入等。这样一来,既能清楚了解家庭收支是否平衡,还能在使用的过程中熟悉对Excel的使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组内成员整理的表格收集上来,经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互评与欣赏,吸取优秀学生的优点,各取所长,各补所短。
通过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与框架,使学生明确任务学习的途径与目标,加强小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任务驱动法能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同时还能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发展与实践。
由此可见,生活化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人机交互情感体验,从而将“学”与“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对知识的渴望。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启蒙性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和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以后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兴趣方向,在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上加以拓展与延伸。另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营造欢快轻松的课堂氛围,增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造高效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J]. 张瑞宁. 学周刊. 2017(32)
[2]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张立全. 中国校外教育. 2015(16)
[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生活接轨[J]. 李龙英.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31)